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101235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张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及其地学价值张 荣(甘肃平凉第四中学 平凉 744000)摘要: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众多,有西北公园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遗迹,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等地质现象典型清晰,这些地质遗迹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观赏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地学价值。关键词:平凉 地质公园 地学价值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它的建立基础在于引人入胜的地质景观,寓教于游的科学内涵,脍炙人口的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的社会风俗。地质公园既是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

2、又是地质遗迹、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和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而地质遗迹则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本文对平凉市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遗迹做一介绍,并对其地学价值进行探讨。1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1km处。东起太统山的二道沟、花炮岭和泾河地区的柳树沟,西至宁夏的泾源县县界,南达大阴山、十万沟,北至大象山,总面积84km2。园内奇峰卓立、怪石遍布、洞窍玲珑、山泉众多,集北雄南秀于一身,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图1)。区内发现有三叶虫、笔石等古生物化石,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

3、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2004年1月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图1 问津处不整合2区域地质背景崆峒山位于祁连褶皱带东缘,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贺兰褶皱带的南段,区内未见岩浆活动的痕迹,是一个较稳定的区块。区内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组成,褶皱轴和冲断面走向近SN或NNW向,构成南北向分布的贺兰褶皱带地质构造格局,表现为三条互为平行的由一系列走向SN或北偏西的褶皱和冲断面组成的复式背斜,在店洼太统山大台子复背斜和小黄卯山三关口沙南复背斜之间,形成古城崆峒山宋庄复向斜槽地,地貌上属于贺兰褶皱带南部雄峻

4、高峰与凹陷沟谷相间地貌。图2 雷声峰岩墙崆峒山在奥陶纪晚期,遭受东西向挤压,开始褶皱隆起,形成贺兰褶皱带雏形,缺失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期间地壳发生多次颤动性升降,几度出现沉积间断,在奥陶纪古地形风化面上不整合沉积有石炭系、二叠系陆相含有煤碎屑建造以及其后相继生成的三叠系、白垩系巨层厚层陆相碎层沉积建造。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古地理表现为内陆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层陆相粗碎屑沉积,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强烈,每一个沉积旋回颜色为紫红色灰绿色灰色紫红色,说明气候由干热转为温湿又转为干热,从氧化环境到还原环境又变为氧化环境(图2)。白垩纪早起为山地,到中期本区大幅度下沉,形成了快速堆积的山前盆地,接

5、受了巨厚的砾岩、砂砾岩山麓相沉积,晚期地壳云顶趋于平静,接受了以湖相为主的泥岩、泥页岩等。属于一种还原环境下的细碎屑岩沉积。末期,盆地抬升,湖水由南向北和西北向退出,结束了盆地的地质历程。3地质遗迹的形成崆峒山为太统山复式背斜的西南山麓,受强烈的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地层特别是白垩系发生一系列的断裂和褶皱,派生节理十分发育,主要的5组节理构成“X”节理组合,将岩体切割成不同的块体,形成陡壁悬崖,为地质遗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出露的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性差异较大,软硬相间,砾岩成分多为石灰岩,胶结不均匀,使延时抗分化能力和抗溶蚀能力差别较大,为地质遗迹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图3 蝴蝶洞崆峒山白垩系砂岩、砂砾

6、岩构造裂隙、节理十分发育,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众多的峰林、石柱等丹霞地貌景观(图3);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形成了砂泥岩中不同色调的平行层理,成为独特的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崆峒山分布着诸多的峰林石柱、陡壁悬崖,在降水、风化等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崩塌,巨大的岩体堆砌在一起,形成堆积地质遗迹。4地质遗迹及地学价值4.1丹霞地貌及构造形迹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以丹霞地貌为主,分布范围达20多平方公里,规模宏大且集中连片,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罕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观,各种地貌要素齐全,微地貌景观丰富多样,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等地质现象典型清晰(图4),地层沉积韵律特征明显,有丰富的延长群

7、和六盘山植物化石群,是研究中生代沉积、古地理、古气候、丹霞地貌形成与演化的绝佳科学研究场所,也是展示海陆变迁、褶皱隆起、沉积建造等地学内容的科普基地。图4 候旨沟阶梯式断层4.2地层及古生物化石1923年,著名的地质学家袁复礼先生在太统山发现了含笔石的页岩层,并命名为“平凉页岩”。后来地质工作者在详测这一带剖面时,将“平凉页岩”作为一个地方性地层单位改称为“平凉组”,可与国内外相应地层对比,并作为划分奥陶纪地层的依据。产于太统山奥陶系页岩中的笔石化石,经地质学家研究划分出圆滑笔石及纤维笔石两个带,以正笔石目为主,有对笔石、棚笔石、雕笔石、双头笔石、丝笔石、叉笔石等,繁盛于奥陶纪和志留纪;产于太统山奥陶系灰岩中的三叶虫化石,是下古生界海相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古生物花束既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又具有极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参考文献 葛丽君主编. 走进大自然甘肃省地学夏令营指南 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黄万堂. 兰州及其周边地区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 甘肃地质学报, 2002(2): 9396甘福成主编. 甘肃史话丛书平凉史话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