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跟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098205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跟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跟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跟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跟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跟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跟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跟可持续旅游发展探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成果摘编项目代码:LW67完成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研究人员:田至美中玉铭刘建中史春芳二完成时间:2000年12月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主题词: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1 .北京山区生态旅游资源特点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具有人文背景的自然景观和原始的(或单纯的)自然景观都应属于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具体而言,生态旅游资源大体由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构成。人文要素负载于四大要素之中,为生态旅游资源增添文化魅力。北京是个多山的地方,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大面

2、积的山地,给生态旅游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载体。1.1 地段美一一体现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的内部差异北京的自然文脉呈半圈状结构,西山和北山两条山脉在北京西北部交汇,形成东北、北、西、西南半包围型山地空间格局。西、西南山地称西山,属太行山脉范畴,境内由四列东北一西南向岭谷相间排列的褶皱山组成。北、北东山地称北山(又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范畴,境内主要由镶嵌着若干山间盆地的断块山组成。北山和西山两大地貌单元围合构成了面积达5000多km2的半封闭“海湾”。京城就坐落在这一“海湾”经冲积而形成的北京小平原西南部。这种地貌分布空间格局,构成了北京众多旅游景观的宏观背景。表1北京山区主要观景台面夷平白

3、观景平台层次海拔高度/m观景平台区位第一级夷平面(第三纪早、中期的北台期夷平面)第一层2000左右东灵山、白草畔、白花山山顶第二层14001600黄草梁、南山鞍一线和老龙窝、庙安岭一线第三层10001200梁家山、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猫耳山、大洼尖等山顶第二级夷平而(第三纪中晚期唐县期夷平面)第四层260300太平山、上半山山顶第五层150200周口店龙骨山顶的砾石顶面,可见河流遗存的砾石和黄土层1.1.1 地段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地势呈阶梯状上升,构成多级观景台面。北京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从横剖面图可以看到西山有两级明显的夷平面(表1)。西山和北山夷平面,在一定程度上引

4、起了其他自然要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因而构成许多不同特色的观景层面,这些平台可以作为山景开发的基地。北京山地的多层性,也是观赏大尺度山景的主体内容之一。1.1.2 地段美的表现形式之二。以植被为主的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北京西北部的中山山地相对高差大,一般高差均在10001500m左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从山麓到山顶一般可分为四个植被带:低山落叶阔叶灌丛和灌草丛带;中山下部松栋林带;中山上部桦树林带;山顶草甸带。此外,山坡坡向的不同引起阴阳坡水热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北京山地植被的分布。以植被为主的自然地带的垂直分异特征决定了景观在不同尺度上的地段差异,从而构成了北京山区

5、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段韵律。1.2 时序美一一体现以物候学为基础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时空差异山、水、天象、生物等生态旅游要素的季相变化,鲜明地反映着景观的时序美。充分利用物候历,可以揭示生态旅游资源的时空差异以及一个地方季相的基本状况。北京地区的季相,时段分明,各具特点。北京地区各季段到来的物候标志和季相特点概括如表2,北京山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时序之美清晰可见。北京地区春、秋季各约两个月。夏季约四个半月,冬季约三个半月。春秋佳日虽短,然而季相变化最丰富,是北京地区景观时序最有风采的时段,成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良好资源。表2北京地区的季相特点1.3 生态旅游资源是时序美和地段美的统一地段美和时序美是构成生态

6、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的本质,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并且能够进行时空转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充分体现了旅游资源的时空转换关系。“人间四月”和“山寺桃花”构成一幅由不同地段的景色交织而成的图画;“芳菲尽”和“始盛开”又让人有天然景色美不胜收的感觉。这里,空间因时间的延续加以拓展;时间因空间的扩大得到延伸。2 .生态旅游开发的山地型郊区模式2.1 地段美和时序美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2.1.1 利用地段美开展垂直带谱生态回归游。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段性分布规律,决定了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分区规划是可能和必要的。为解决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的双重压力,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这类生态旅游地进

7、行功能分区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要尽量增加客源,吸引更多的生态游人。进行生态旅游地及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策划对达到此目的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旅游地的特定地理背景是形象策划的基础,要根据这种特定地理文脉(context),分地段(section)设计出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形成不同的生态回归情调,然后对旅游地进行形象策划(corporateidentity)。在形象策划基础上,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生态旅游地的知名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时,要在不同地段设计不同的产品,重点放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和能为游客合理利用的项目上。要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导入生态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中,使得人工景观

8、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在设计中还应注意对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内涵的研究,注意从地方居民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百花山和云蒙山的旅游开发规划都采用了垂直带谱生态回归游的设计方案,强调分垂直带的阴阳坡等不同地段进行规划,充分注意了景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规划措施与景观生态保护的关系。2.1.2 时序美和景象组合设计。为使旅游目的地某一局部地区的季相更加丰富、美好,使花开花落、叶绿叶黄的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美的组合,需要考虑物

9、候相发生的迟早及其延续时间,依据至少两种物候相,对树木进行物候相组合分类,并做出设计。从宏观上看,树木物候相的变化可以区分为萌动期、绿色期(或称光合期)、秋色期、休眠期、花期、果期等几个时期,对北京地区常见的六七十种树木,按照其物候相组合情况进行分类,可以分别看出各种乔灌木绿色期、叶幕期和秋色期开始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的差别。了解各种乔灌木花期和叶幕期配合情况,在绿化设计中恰当利用这些分类表,有助于把握绿化材料的物候特点,作出符合主题的设计。北京地区春、夏、秋、冬四季来临早迟在空间上差异的基本情况概括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各季节到来日期的空间差异明显,尤其以春季和秋、冬的到来表现最为突出。而春、

10、秋佳日正是景观季相变化非常迅速的时期,并且其年际变动也大,这使得迅速多变的景观季相与其空间差异显著的背景相叠加,为踏青与秋游提供了远近咸宜、时机相错、类型多样的季相旅游资源。二是各季节到来日期的早迟,在空间变化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春、夏季的来临,以城区为最早,向近郊和远郊山区逐渐推迟;秋、冬季节的来临,则正好相反,以远郊、山区为最早,向近郊和城区逐渐推迟。在景观季相上表现为春、夏季“绿波”是从市区逐渐扩散式地传播到周围的近郊区,乃至远郊和山区;秋、冬季“褐波”则是从山区、郊区逐渐集聚式地传播到市区。利用春、秋佳景在空间上按照一定先后顺序出现的规律性,还可以适时作出异地之间的物候预告,为旅游管理

11、部门安排到各地作季相旅游,使导游做到心中有数,使游人能够捕变幻的佳景于瞬时,提供了许多方便。事实表明,物候现象的发生可以灵敏地反映出自然生态系统在季节动态方面的地区差异。具体揭示季节早晚和长短的地区差异规律,对于各地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营、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2 山区旅游地域综合体:成本效益分析在“北京山区生态旅游区建设和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中,我们将经济地理学中“生产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引入山区旅游业的研究之中,从全局出发,用系统和综合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把旅游目的地区作为研究单元,并把他视为一个“旅游地域综合体”。目的区内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的要素,都是旅游地域综合体的

12、构成要素。从旅游政策的执行角度看,在综合研究框架内,设计出一种方法,他有助于理解在复杂的山区旅游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方法称之为“旅游相互关系矩阵”法。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复杂的成本效益分析,并能说明如何进行系统的战略调控。近10年来,不少研究者对北京山区人类活动与生物圈内的种种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本项目利用其中的研究结果,试图从旅游政策的角度,用旅游相互作用矩阵一步步地分析旅游系统中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2.2.1 旅游相互关系矩阵的建立与分析。建立“旅游相互关系矩阵”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思想。系统中个别要素之间的关系,处在最显要位置的是过程,而不是通常认为的要素

13、本身。“旅游相互关系矩阵”有利于我们区分出四种要素:活跃要素(强烈地影响其他要素,而其他要素对这类要素仅仅只有中度影响)、被动要素(仅仅中度地影响其他要素,而其他要素对这类要素的影响却很强烈)、静态要素(中度地影响其他要素,同时其他要素对这类要素的影响也仅仅达到中等程度)、关键要素(强烈地影响其他要素,同时也强烈地影响自身)。根据系统论的思想,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专家的咨询,构建“旅游相互关系矩阵”。具体方法是:第一步:选择和确定“旅游地域综合体”中最重要的元素。根据北京山区旅游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了12个基本要素,作为构成山区旅游地域综合体最重要的元素。这些要素是:自然景观、空气质

14、量、水体环境、基本建设、当地居民、旅游者、餐饮业、旅馆和度假别墅、索道(滑道)、农业、购物、其他服务业。第二步:对系统中的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评估。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四种刻度表示:0=无任何影响效果,1=有较小影响效果,2=有中度影响效果,3=有强影响效果。这些关系产生的影响有正负两方面。也有“被动承受”和“主动影响”的差异。通过对北京山区旅游地域综合体进行的详尽调查,得出一系列结论,描述和说明12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第三步:建立效益矩阵和成本矩阵。在分析旅游对山区的种种正负面影响后,得出旅游地域综合体效益和成本结果(表3)。我们可以对每一要素相互之间的主动和被动的效益成本关系加以描述,

15、并将结果以各要素的成本向量(OB)和效益向量(OA)表示出来。由此,成本效益向量可以用AB表示(图1)。表3山区旅游地域综合体成本-效益分析自然景观空气质量水体环境基本建设当地居民旅瘠者旅华业度假住宅索道(滑道)农业旅游购物具他服务业成本AS14-118-20-3-9-1020-129-r39PS-2113149-19143-3-888-8Q0.70.81.31.10.71.40.81.51.50.61.61.1P294432523802472661302609616210472效益AS27425201/221/15141/1311PS154712292/232623212015Q1.86.03.61.70.60.80./0.60.6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