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011195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版学案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地理选修6人教版练习:第二章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2019.4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教材第16页图2.2图表分析:本图为河道剖面图,说明河流自净作用发生的位置以及净化的机理。位置不同,净化的机理不同。如下表所示:位置净化物质过程和作用上层藻类及其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补充水中氧气,除去过多二氧化碳中层河水发生物理作用(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等);发生化学反应,使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浓度降低底部河床底泥和微生物河床底泥吸附部分污染物;微生物通过生化过程将污染物吸收、转化(二)教材第17页图2.6图表分析:本图描述了水体(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湖泊变为沼泽

2、的过程。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水藻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沼泽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无疑加速了这一演变的过程。(三)教材第18页案例案例分析: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原因及防治措施位置长江三角洲南缘,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富营养化形成机理生产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多富营养化的危害水生物种减少,群落组成变简单,水生高等植物面积大减;水质变坏,水厂关闭富营养化的成因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化肥、

3、农药使用量高,畜禽水产养殖业发达工业生产中传统的化工、造纸、纺织、医药、食品、制革行业对水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城市化水平提高,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未能跟上防治措施采取太湖“零点”行动,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积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科学合理施肥,控制湖区畜禽水产养殖规模限制含磷洗涤剂的销售和使用开展大范围的清淤,并通过引水来改善太湖水质思考提示:1.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氮、磷等营养物质。2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主要来自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3太湖富营养化会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组成日益简单,并影响周边人民生活用水

4、的质量。(四)教材第19页案例案例分析: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石油比水轻,入海后会浮在水面上,扩展成油膜,光亮的油膜由厚变薄,逐渐扩展,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10010 000平方米,随后分裂为片状、带状油膜,随风迁移。石油氧化后的残渣形成的沥青块,可以在海面上长期漂浮。思考提示:1.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2此次污染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1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环境

5、具有自净能力,所以不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B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C人类向环境排放过量的污染物,环境会永久丧失容纳和清除能力而出现环境问题D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无限的解析:环境的自净能力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如果排入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自净能力的恢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但它不会永久丧失;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答案:B据监察部的统计显示,近10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 700起以上。全国城镇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1.4亿人。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

6、,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据此完成23题。2造成我国水污染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家庭炉灶水土流失酸雨ABC D3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危害人体健康增加酸雨的次数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A BC D解析: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酸雨等。会加剧水资源紧张,危害人体健康。答案:2.D3.A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45题。4若水中鱼类最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A硝酸盐中毒死亡 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5由图可以看出,过量施肥可能造成()土壤污

7、染白色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A BC D解析:第4题,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第5题,图中显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问题有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等。答案:4.B5.B深圳特区报2016年4月6日讯昨日有市民爆料,大梅沙海滨公园海面部分海水变成了深褐色,夹杂着一股腥味。记者从深圳市海洋局了解到,4月3日位于大梅沙西部、盐田港内侧的海域发生100平方米范围的赤潮,赤潮持续了两天,昨日上午,该范围赤潮面积增大到10平方公里。据此,完成67题。6下列关于赤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

8、因之一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7形成长江口赤潮的自然因素主要有()A海水温度 B海水密度C海水盐度 D潮汐现象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赤潮形成的主要因素。第6题,赤潮的发生有自然原因,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洋排放大量的含氮、磷元素的营养物质,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第7题,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有气候温暖、水温较高、封闭海湾。答案:6.D7.A8阅读下图和材料,完成(1)(4)题。材料一2000年10月3日,一油轮在处搁浅,造成7 000吨原油泄漏,污染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附近的海域和海岸,导致大量鱼类死亡。材料二南非两

9、个岛的近20万只非洲企鹅因沾上油轮泄漏的石油而面临生命危险。(1)材料中所说的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由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驶向主要消费地的两条石油运输线上,这个石油供应地是_,并用字母“A”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2)由石油供应地A向东经过处附近的_海峡,运送的石油主要供应_。(3)若石油泄漏事故1月发生在印度半岛南端附近的海域,在洋流的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将向偏_方向漂流。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原因是什么?(4)从图中可知,石油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_和_。其主要原因是是什么?解析:本题以石油污染图和相关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海上石油污染的相关知识。第(1)题,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石油运输沿海地

10、区,石油污染严重。第(2)题,马六甲海峡是日本海上石油运输的必经之地,被其称为“海上生命线”。第(3)题,北印度洋冬季(北半球),海水自东向西运动,致使鱼类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海水中缺氧。第(4)题,观察图可知,世界石油污染水域主要在大陆沿海水域及海上航道沿线附近。答案:(1)中东波斯湾沿岸标注(略)(2)马六甲日本(3)西因油膜覆盖,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海水严重污染,使鱼类中毒死亡。(4)沿海水域海上航道沿线沿海石油开采,石油工业发达,海洋污染严重,海上石油运输过程中油船泄漏等现象时有发生。9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C水体污染只

11、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解析: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答案:C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曾被济南市民称为“小黑河”的小清河又碧波重现,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完美回归。据此,完成1011题。10该市排入小清河的污水来源是()A工业和生产废水及地面污水B上游来水C海水倒灌D地下泉水11引水补源,对小清河水质改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其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增强了河

12、水的自净能力B对污水起到了稀释作用C将污水带到了河流下游D加速了水中重金属的富集解析:第10题,水中的污染物多种多样,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是最主要的污染源。第11题,引水补源一方面对污水起到了稀释作用,另一方面将污水带到了河流下游,同时增强了河水的自净能力,但无法加速水中重金属的富集,且富集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答案:10.A11.D石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抑制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据此完成1213题。12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A人类生活污染B

13、陆地上工业生产排污C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泄漏D港口建设解析:产生海洋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原油的泄漏,生活生产排放的是指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答案:C13有关海洋沙漠化效应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海洋生物因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B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炎热干燥,干旱面积扩大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D使热带水温降低解析:题目中的影响范围没有说明一定是在热带地区,而且从题中可得出是影响热交换,便气温变化加大,不是降温。答案:D14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直接读出,污染物浓度存在轻重轻的变化过程,其中3日污染最严重。第(2)题,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包括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采取技术措施做好污水净化;提高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等。答案:(1)特点: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原因: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