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493007878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烟台、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烟台、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烟台、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养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于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时,将案写在答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唐人谓之“格”,并由此形成中国诗学的主要著作形式之一诗格。中国诗学对法加以关注并奠定以诗法为主体的理论结构,应该说是在唐代。晚唐、五代至北宋,层出不

2、穷的诗格、诗话著作使诗歌技法的探讨在逐步深入、细密的同时,也日益流于琐碎苛细。于是江西诗派起而矫之,发挥苏东坡创作论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思想,倡“活法之说。虽然“活法”之说主要着眼于点化前人语句,但它显示的意义却是:具体法则是固定的,是谓定法;法则的原理是灵活的,是谓活法。相对具体法则而言,更重要的是法的原理。这应该说是讨论家对“至法无法”的自觉意识。后来清初游艺编诗法入门,将前人的意思融合贯通起来,加以完整地表达:“诗不可滞于法,而亦不能废于法。法乎法而不废于法,法乎法而不滞于法,透彻玲珑,总无辙迹,所谓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是耶非耶?得是意者,乃可与之读诗法。”就是最死

3、板的八股文,也讲究“文无定体,在其人之自得何如耳”。总之,反对机械地拘泥于法,强调用法、驾服法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有法至于无法。“至法无法”作为艺术家对待规则和技巧的根本态度,可以说是艺术观念发展到成熟境地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独创性概念的终极确认。作为艺术观念,“至法无法”的凸现当然是在诗学体系基本形成的宋元以后,但其基本思想早就孕育在最古老的文献中。它涉及两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一是法与道的关系,二是法与言的关系。中国古代在大道无形的本体论观念的主宰下,事物的规则或原理被划分为技与道(或曰神)两个层次:技是形而下的,道是形而上的。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

4、进乎技矣。”就诗学而言,有法即是技,神而明之的“无法”才是道。老子曾说“有法法无法”,在艺术就是达到通种的化境。王槚诗法指南序说:“语云“有法法无法”。又云“道法自然”。是编虽谭及有法,而法无所法之旨跃然以呈学诗者,欲破穿凿支离之夙习,舍此无可从入。惟因法而法无法之法,以游于自然之途,则诗虽技哉,进于道矣。”这也是强调法进于道的神化境地。由此可以看出,“至法无法的观念与老、庄道学有渊源关系。第二层合义与第一层含义密切相关。老子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形而上的道是不可名状的,庄子也说“大道不称”(庄子齐物论)。作为艺术化境的道,既然“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当然也是不可言说的。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

5、曰入神”(沧浪诗话 诗辨),刘大櫆说“古人文章可告人者唯法耳,然不得其神,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论文偶记),章学诚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文史通义文理),无非是要说明,不能用语言捕捉、表述的东西,自然就是超出知觉限度之外的不确定的东西,也就是不可讨论的东西。这样难以言说的“至法”,在被悬置起来的同时,又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母”的道家哲学的本体论获得了逻辑上的一致。儒、道两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源头,中国古代文艺观也不例外地受到两家学说的影响。但两家思想对古代文艺学的影响是不同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在本质论和功能论方面,至于创作论、

6、结构论及艺术辩证法、美学基本原理,则大体是在老、庄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法无法的观念,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无疑可以溯源于道家思想;但如果从主体的立场来讨论古人对法的态度,那么我们还能看出道而不器的传统才能观的影响,由此对至法无法的含义加深一层理解。在传统观念中,“工以技贵,士以技贱”。孔子说自己少贱多能。不试故艺(没有做官,所以学到了很多技艺),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自嘲而已。后世士大夫总是崇尚通才通识,具体的技能相对来说是受到轻视的,这种观念表现在文学理论中就是“心与气本也,源流法度末也,本至而末自随焉者也”。以诗学而言,诗论家本着孔子“有德者必有言”的训条,首先强调的是作家的品德、修养和学识。

7、如叶燮从诗家的才、胆。识、力来论“诗之基”,法则卑之为“末技”;沈德潜倡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都是人所热知的。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中国诗学出现的对法的热衷与对法的轻视的反差就不难理解了。(摘编自蒋寅至法无法:中国诗学的技巧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诗论家对诗歌创作提出较为严苛细致的技法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诗人创作的自主性和灵活度。B.古人研究诗法,经历了一个由用法到反对用法再到追求独创性的过程,最终形成“至法无法”的艺术观念。C.道家追求的道进乎技的化境、儒家倡导的道而不器的传统才能观,都对“至法无法”文艺观具有启示作

8、用。D.古代诗人创作时既遵循法又不拘泥于法,这一现象真实体现了“至法无法”所蕴含的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活法之说,法的原理要比具体法则更重要,只有灵活把握法的原理,才能实现对法的超越。B.“道进乎技”意为技之于道属于低层次,道是技的极致境界;掌握了道又可以更好地发挥技的价值。C.刘大櫆、章学诚等的论述表明,作为技的法能言说,而法的理、法的精义、运用法的神却妙不可言。D.孔子以“少贱多能,不试故艺”来自嘲,委婉地表达出对“工以技贵,士以技贱”传统观念的否定。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A.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

9、,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瘅病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李贽)B.诗歌天才必须在人的身上自求活计,不能靠法则和规定促其成熟,而是要凭自身的感觉和警觉。凡是创造性的东西必须自我创造。(济慈)C.初学论画,当先求法。笔有笔法,章有章法,理有理法,采有采法;笔法全备,然后能辨别诸家;章法全备,然后能腹充古今。(董棨)D.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沈德潜)4.下列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交代至法无法”产生的背景及缘起援引文献解析其内涵指明其意义B.

10、-段:总说“至法无法”的思想渊源分说“法与道”“法与言”对它的影响C.段:阐明古代文艺观受儒道学说影响不同指明诗论家对“法”的轻视失之偏颇D.全文:提出“至法无法”并予以阐释追溯其哲学渊源并探究儒道学说对它的影响5.请结合本文观点,谈谈它对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有哪些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总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金橘灿烂刘秧霞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回家就热闹了!”花婶凝视着眼前的橘子树,有时她的眼前还会升腾起雾气,朦胧的雾气让她的世界更加模糊起来

11、。这个时候,她往往会摸索着起来,跨过门槛,来到房子的内间。树叔带着笑意看着她。花婶擦了擦眼睛,在床边坐定。早在两年前,树叔走的那年,花婶看这个世界,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意象。一切都是影子。“我不想去小秋那里。城里有什么好的?走上一大圈,也没有一个熟人”“你说你都走两年了,怎么还没有走远?昨天我去看你,坟头也没有一根草你是不是想等我呀”“今年的橘子会有前年结得多吗?前年你一个个数过,三百五十六个吧?咱想留给小秋回来采摘,小秋都两年没回福村了。”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那些不时冒出来的话,是一座一座的小山丘,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她有时故意将话说一截留一截,镜框里的树叔就着急了,

12、他的脸色就不大好了,像布满乌云的天。花婶才不管他,她就喜欢看他急眼,花婶自顾自地关灯睡觉了。小秋上小学的那一年,树叔在冬天里种下这一棵橘子树。他说所有的植物在冬天里都是休眠期,在不痛不痒中让一棵树离别故土,等它春天醒过来时,它的根已深深地扎进土壤里,它都忘掉了故土的模样。花婶喜欢看树叔一本正经地瞎扯。第二年春上的时候,一朵朵五瓣的橘花,嫩黄色的花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隔年这棵橘树就挂满了果子。一眨巴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橘树的枝丫向四周分散开来,像为小院撑了一把大伞。这小院里的一草一木都长成了亲人,这种感觉让花婶感到日子没有那么空落。自从树叔走了以后,花婶还是第一次出门去沙镇。从沙镇回来的花婶,顶

13、着一头像黑漆过的头发,就像脑袋上扣了一顶帽子。花婶将新买的衣服摊在床上。树叔在镜框后微笑着看她。这种笑就是一种鼓励,花婶抖了抖这件镶着盘扣的暗红色袄子,将它利索地套在身上。从她接到小秋电话那一刻起,她不方便的腿脚在慢慢复苏了,像一棵休眠在冬天里的树,突然跨进了春天,它们开始跃跃欲试地发芽抽条了。花婶心满意足地在树叔的面前试好新衣服,树叔喜欢花婶穿得齐整,他说一个女人就该打扮得好好的。树叔走了后,六十多岁的花婶,她的光阴是逆着飓风走的,一天还是二十四个小时,她的一天漫长得像一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光阴?她的手和脚都退化了,走出“拖”的老态,身体是被脚拖着走的,整个身体像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走得

14、乏力。小秋要回来了,这是一枚强心针。她站在床边,伸伸手,踢了踢腿。树叔一脸的笑,望着她,仿佛在对花婶说,这才对嘛!杂七杂八的事猛然间多了起来,炸萝卜圆、包饺子、包芋头圆、蒸粉蒸肉这些地道的口味是小秋的最爱。随着日子向严冬一步步滑进,花婶的神情愈发担忧了。有几个夜里,风像狂暴的野兽,横冲直撞地到处钻,花婶硬是扛着冻,像一个即将去炸碉堡的大英雄,冲去院子里看盖着的塑料布是否被风刮走。花婶抖动得像橘树上的一片叶子,她的上下牙磕碰着,一边还要念叨:“老天保佑,千万别下雪!”再有几天就要过小年了。花婶很想打电话给小秋。每次她掏出老人机,想找个人帮她打给小秋,走到半道,又折转了回来。“小秋忙,忙啊!”花婶

15、告诉小绿小白,告诉站在院子墙头的两只麻雀,还告诉树叔。她时常坐在阳光下老僧入定一般,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影子与自己亲密地连接着,她的心里像撑开了一条缝,心境似乎开阔了。她又和影子对上话了,毕竟影子把这空落的小院填满了一点,虽然是她自己的影子。“咱小秋啥时能回呀?”花婶一边用手摩挲着冰冷的树叔,一边喃喃地问道。“咱橘子树等不起呀!真难为这一树的橘子了。也难为这树了!”在花婶的心里,一棵树在秋天就该收得干干净净,在冬天好安心地休养。这一棵树挂那么多果子,从漫长的秋天硬撑到冬天。这是一棵多么不容易的树呀!“树呀,再咬牙坚持一下!”花婶粗糙得像老树皮一样的手抚过那一片片青青的叶片。花婶不再看天,她真怕有一

16、天夜里,这些橘子都冻成冰团。她拿着剪刀犹豫着进进出出,最后,她还是放下了剪刀。当她看到晾晒在竹竿上的袜子时,她暗沉的心房突然漏进了一大片阳光。当小秋接到英姐电话时,她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提前回来。她一路奔波着,终于出现在福村道路的一头。“妈妈,那里有一棵五彩树!”天一远远指着外婆花婶的院子,惊奇地嚷道。小秋透过镂空的院门,她定定地凝视着她所熟悉的橘子树,那碧绿的叶片之间,飘飞着无数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袜子,那一双双袜子像在寒风中鼓动着的手掌,它们向小秋、向天一发出执著而热烈的召唤。小秋细细看去,那些袜子有父亲树叔的黑灰色袜子,有母亲花婶的蓝白色袜子,还有自己小时候五彩的袜子,一家三口的袜子以一种很亲密的姿势,像团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