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3007373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二:实证2003-5-26 10:54:13关键词 人文奥运 人文关怀 人文环境 心态环境 人文涵养 城市文化氛围 人文行动 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是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5年追踪研究项目,自2002年10月开始,每年一次问卷调查和改善方案提出。首次问卷调查是与北京市妇联共同执行、于2002年12月初完成。 本文与北京人文环境变迁与改善方案研究之一“北京人文”、之三“人文行动”,相互补佐,构成课题研究的基本观念和社会主张。问卷调查是课题研究的实际支撑点,一种实证。本次调查范围覆

2、盖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临近奥运场馆一带),9个区。采取随机分层抽样,入户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在样本构成上,特别留意了大、中学生的比例(约占15),外地进京工作、学习或出差者的比例(约占14),他们是改变北京人口结构的最活跃因素,因而是很值得重视的社会力量,大、中学生是准备或参与“北京2008”的生力军,外地人不仅是北京的建设者与贡献人,而且他们对北京人文环境的体察、感受和评价,是思考问题的一面“镜子”。 北京人文环境调查包括三个领域,一是通过物表现的物化环境即通常说的硬环境,二是通过人们环境行为表现的行为环境即软环境,三是通过政

3、府行为表现的制度环境。三者相互关照、相互印征、相互传递和感应,构成北京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环境。从问卷结果看,是一次极有意义的调查,它让我们透过数字了解到被调查者(统计上的平均人)的总体行为特征、环境价值判断与环境心态,邦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人文奥运与人文环境营造的意义,并邦助我们对政府行为提出某些改善方案。 . 讨论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此次问卷调查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值得讨论的问题。问卷所提出的问题,看上去是我们每天直面相对的平常之事,而一旦从这样一些平常之事中抽取“人文”意义加以审视,则会意识到这些事都是人文世界的构件,形成人文世界的故事与场景。下面的讨论,主要是将“问题”置于人文世界中给予

4、质疑与思考。 讨论将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即, 研究人文奥运为什么要提出人文环境问题,又为什么要提出心态环境问题?文化与心理(人格)、环境与心理(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讲文化、讲环境可不可以不讲心理(人格)?这些问题是奠定人文环境研究框架的基本思路。 一.人文奥运与人文关怀 讨论从人文奥运开始,因为人文环境研究离不开“人文奥运”主旨。“人文奥运”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以从未有过的强度与深度,刺戟并调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与民族能量,使我们在“办好奥运”的承诺中,进行文化.文明上的梳理与反思,对活与认同,传承与发展。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在“奥运”史上,实属开先河之举;不管我们的理解程度如何,其本

5、身闪烁出了“北京奥运”的生活哲理与文化智慧,反射出东方文化中神圣的人性观念。它是文化意识和民族记忆的再现。诚然,对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对其意义的切腹感受,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当中逐步得到,甚至是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的若干年真正获得。这里无法避开对“人文奥运”的释义。人文奥运所蕴涵的指义,应该说是“文化”(Culture)意义上的奥林匹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实出前后相关联的两点,首先,文化一直是被奥运会所重视、所认同的概念,有着广泛的东-西方观念基础;其次,在中华文化的涵义中,它必也蕴涵“人”的意义于其中,文化与人是不可须臾离地融为一体,在中华圈,讲文化,也就同时要讲人,讲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的关

6、系及角色位置处理。由此,可以说,从“文化”的意义上理解“人文奥运”它既具有与全球沟通的共有性、又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个性,是个本土概念,或者说,这个概念,既便于在“文化”语境方面多种“文化”之间的广泛沟通与交往,又易于凸现“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让远方朋友理解他们头脑中神秘的中国,让远方朋友留下独特的“北京奥运”文化记忆。 关于“人文奥运”的“人文”,可不可以在“人民”(Peoples)的意义上理解,即PeopleOlympicss ?显然,这种提法有其道理,并且有着直观特征,我想,如斯说,可能会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优势产生出一种心理效应,因为,中国,的确是与“大”而“多” 连接在一起,有着振动激情

7、的“全民性”,体育与健身一旦走进“全民性”广阔天地,确如一幅体育和生活哲学的壮观美景。不过,此“景”之美,归根究底,美在文化和文化培育下的人,场景的文化含量充足,“景”之美才有可能出现,否则,就可能是那些立交桥下边吸着车尾污气边全神贯注的“交际舞”或者敲锣打鼓、噪音四起的“大秧歌”。用Peoples解说人文奥运似不可取。 中华文化,从形态看,是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的结合,首先是以精英文化的形态,论天语人,贯彻率性修道、教化万民之生活理念。民众的文化教养,则以每人“慎其独”为始,是为君子之风之格。在举国喜于“奥运美酒”之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君子国”里的健与美。这就是说,如果从中华文化的形态看,Cu

8、lture意义上的人文奥运和Peoples意义的人文奥运两种释义相比较,前者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独有的性格,将人置于文化体系的主导地位,给予关怀,从而,能使“人文奥运”理念更带有中华本体特性,更易于全球层面上的沟通与交往。 人文关怀是中华文化必然导出的命题,她包括了对人的生命、人的心身健康、人的尊严、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布署、人的价值与力量的关怀;在今天看来,尤其重要的,是对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种种利益关系的关怀,倡导“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人文精神。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奥运会提倡的“人文奥运”,是本土地实践并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从中华人文关怀出发,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行动”会显露出特别方式

9、的风采,这一点,将在我们关于“人文行动”的建议中得到回应。 二.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 人文环境是人文奥运在空间上的一种展示和表征; 或者说,人文环境是将人文奥运理念具体化为环境形态,她以直观和动人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情绪与心理状态;人们生活于其中,她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其中的善良和关照,其中的活力和灵魂。营造人文环境是开拓人文价值、实现奥运理念最形象、最广阔的空间。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个恒久话题来说,被安置在空间的所有物品和事件,都构成人类生活环境。今天,在我们把“人文奥运”作为重大社会事件给以理解和研究的场合,它的环境价值及其价值要求也就出现了,第一,“人文奥运”的文化价

10、值表现在环境方面,就要求逐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会给北京的环境留下一笔人文财富,成为值得京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赞美的环境文化。 人类生活所必不可缺的环境,就其社会实质,是人造的,是由于对生活有用处而依照一定的审美尺度创造的,因此,一切形式的生活环境都是人工的、被赋予了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所谓人文环境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或者说,人文环境这个称谓,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包括国际奥组委和北京奥组委在内的奥运指导者阵线多次提出人文环境问题,应该说,既是经验上的直观,也是理性上的考量。 城市人文环境由许多部件构成,并且可以从许多的角度去

11、给以分析。课题研究拟将人文环境放在行为科学的视野之中,一方面视其为行为的结果,同时,视其为行为圈样式的层构状态。 行为结果包括物质性、精神性和管理性的三种行为形态,形成三种人文环境形态。“物质性”又包括文物古迹、山川园林、建筑群落、宾馆、商厦、交通、站台、绿地、公园、场馆、器具、设施、店铺、茶馆、酒店、街巷等等 ,无一不是人们当初在创造它们的时候就把某种人文精神和形式渗透于其中,成为人们喜欢的空间;“精神性”又包括风俗、习性、情趣、性格、语言、学术、艺术、时尚、绘画、戏曲、传播、广告、教育等诸如此类精神现象,表现出城市的人文特点与生存方式;“管理性”包括政府关于城市环境的制度规定和各项法规,比

12、如北京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草案)等, 管理性环境是一种强制力量,体现制度对市民环境行为的约束与监督,是一种制度环境,是保护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三种形态的人文环境,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它们可以相互溶入和相互制约,共同显现一个城市的个性与品质。 我们在思考人文环境层构时,行为圈可以是以个体为原点向外延伸的状态,即:身体家庭伙伴、朋友地域(社区)、单位公众场所城市整体。三种行为形态与多重行为圈交错,构成每个市民的生活环境,在每个层面上,市民的环境行为都在自知自觉或不知不觉地保护或破坏物质的、精神的、管理的环境。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必须给以珍爱与保护。对环境的珍爱与保护

13、,也就合乎行为逻辑地从身体动作开始,只有每个人从自己的言语举止开始,每时每地为身边环境付出文明代价,才有可能出现所有生活层面上的环保行为,换来真实意义上的城市美好环境。 关于北京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或者说,体现北京人文精神的环境特点,究竟是什么,可以说,这是一个难以梳辫得有条有理的庞然话题。林语堂(1895-1976),这位人文史坛上才华盖世的学者,在辉煌的北京一书中曾说:什么东西最能体现老北京的精神?是它宏伟、辉煌的宫殿和古老寺庙吗?是它的大庭院和大公园吗?还是那些带着老年人独有的庄重天性站立在售货摊旁的卖花生的长胡子态人?人们不知道。人们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它是许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不可名状的

14、魅力。或许有一天,基于零散的认识,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纽约,1961)。 课题研究试以“中轴线”为转动城市文化的轴,解释京城环境的人文精神。中轴线规制了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形式,构成老北京的空间面貌:位于中轴线上的宏伟宫殿建筑群-皇宫、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端钟鼓楼,南北贯穿(见下图);中轴两侧则对称修筑,内城左修太庙,右筑社稷坛,外城左修天坛,右建先农坛,城外则为左日坛,右月坛; 皇城、内城与外城,是城中有城;有城就有城墙、门楼和角楼,是北京人文的壮观与美景;有城就有街有房,标淮的北京街巷是胡同,房子是四合院,胡同可以是横七竖八,却怎

15、么走也不会迷失方向,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怎么喊也会传入四合院;四合院可以是大大小小,却必是中轴线建筑,设计正房、西侧厢房、正门侧门,关起门来,自有安身处,自有天伦乐,人间最基础的满足,不愁无处觅。今天,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品味被我们称谓的老北京和发生在她那里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不可以给予这样的文化认知呢,就是:建构或重构“中和位育”文化认同。“中和位育”是费孝通对潘光旦新文化观念的理解与赞誉。“中和位育”出自中庸首章。“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中”与“和”是共处一体,共同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中”意味着两极(或多极)之间的扏中,孟子释“扏中”时,提出“权”概念,“扏中无权,犹扏一也”(尽心上),朱子注释孟子时,提出“权,称锤”,“称物之轻重而取其中也”。应该说,正是这个权衡观念以及权衡能力,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优势,是“己立而立人”、“已达而达人”的文化天分。也是从这种文化基因考虑,老北京的城市格调,帯有比较充足的“致中和”宽容性格,宫殿位于中心,高高在上,等级森严,同时,四合院鳞次栉比,胡同密布,街市人流,养乌、斗蝈蝈、喝茶、聊天,可以在空间交错之中,一边嘴上挂着“莫谈国事”,一边休闲取乐“胡同消息”四起,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功夫,训育了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