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30028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按下式计算:DLEC式中:D危险性大小值;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C危险严重程度。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与作业类型有关,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对照表L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极不可能0.1实际不可能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2的规定确定。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值对照表E值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每周1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1次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暴露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宜按表3的规定确定。表3 危险严重度因素C值对照表C值危险严重度因素100大灾难,死亡10人及以上,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40灾难,死亡29人,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15非常严重,死亡1人,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危险性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值作为标准,宜按表4的规定确定,D值大于70时为重大危险源

3、。表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D值区间危险程度危险等级D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重大危险源320D160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160D7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70D2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D稍有危险,可以接受b.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M按下式计算:DMLMEMCMM 式中:DM危险性大小值;LM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M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CM危险严重度;M管理因子。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素LM与作业类型和作业环境有关,最高分值为10分,最低分值为3分;取

4、值标准宜参照相关标准确定。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5的规定确定。表5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对照表EM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10每日连续长时间作业累计12小时612小时每日连续长时间作业累计8小时58小时每日连续长时间作业累计4小时4每日连续长时间作业累计4小时3每月作业累计时间约8小时危险严重度因素CM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管理因子M值与工程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有关,宜按表6的规定确定。全面查评10分至3分值的条款,列出每个分值所存在的全部问题,若同时存在高分区域和低分区域的数

5、条问题,M值应取高分区域的分数。表6 管理因子M取值表M值管理因子(条件范围)101.没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程。如没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等。2.没有成立相关安全管理机构。3.人员培训不及时到位;所有作业人员没有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未持证上岗。4.没有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5.已经存在显著危险的施工位置、设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81.制定了管理制度、措施,但制度操作

6、性差,可执行程度较差。2.部分人员未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未持证上岗。即无培训记录和特种作业证书。3.发生事故,未指定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参加事故调查,未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4.未定期进行安全检查。5.未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相应应急预案。71.虽制定严格的制度、措施,但没有严格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常有违章事件。2.无专人对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3.未对特殊防护用品定期检验并有记录表格。4.发生事故后开展了事故调查,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措施,但实施不到位。5.定期检查,但无安全检查记录,无隐患整改记录。6.成立了安全管理机构

7、,但没有配备相应数量的安全管理人员。51.未建立员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卡。2.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了相应应急预案,但预案未定期演练。31.制定严格的制度、措施,并严格执行。2.所有作业人员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所有特种作业人员经专业部门培训,持证上岗。培训记录和特种作业证书齐全。3.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4.有专人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管理;建立员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卡,对特殊防护用品定期检验并有记录表格。5.发生事故后开展了事故调查,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并严格施行。6.定期检查,有安全检查记录和隐患整改记录。7.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了相应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危险性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M值作为标准,宜按表7的规定确定,DM值大于1500时为重大危险源。表7 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DM值区间危险程度危险等级DM700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重大危险源7000DM3000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3000DM150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1500DM50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500DM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