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300218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 经 济 研 究 报 告 第25号 2003年2月25日 签报:吕忠信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变动态势 一、问题的提出自2000年开始,烟草行业卷烟产销量、工商税利及其它有关经济指标增长率在连续多年的下降之后出现止跌回升,并在随后两年中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如图所示)。在2000-2002这三年间,全国卷烟产销量分别以年均1.6%和2.5%的速度保持增长,而行业工商税利年均增长率更高达14.9%。到2002年,全国卷烟产销分别为17225亿支和17493亿支,完成工商税收和利润分别为1050亿元和406亿元。从绝对值来看,除了卷烟产量比1995年稍低之外,其它各

2、项指标在2002年都创造了历史新高。面对外部多重压力和内部多种矛盾,是什么因素使得烟草行业能够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在总量增长的背后烟草行业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变动趋势?经过2002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烟草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如何?立足于现实并着眼于未来,这是行业上下应该思考的几个基本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第二至四部分逐一进行尝试性回答,在最后部分将提出几点政策性思考。二、烟草行业三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为什么烟草行业在连续多年的增速减缓之后,会在2000-2002年这三年中出现快速增长之势?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经过对行业实践进行冷静而客观的梳理分析,不难发现,以下六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支撑

3、烟草行业保持三年快速增长过程中,的确起到了最为关键的影响。1、宏观经济整体趋好,带动了全社会烟草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作为一个生产和经营消费品的经济部门,烟草行业的增长状况与国民经济的整体态势,尤其是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居民消费水平等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根据1991-200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烟草行业工商税利名义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长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0.837和0.692,它们之间基本保持着“同升同降”的同步变动趋势(如图所示);如果再进一步进行两个变量的回归分析的话,结果表明,GDP增长率

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们拉动烟草行业工商税利增长率的提高幅度分别是0.89、1.24和1.03个百分点(由于所有上述变量都是相互关联的,烟草行业的税利增长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分别测算,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烟草经济与各个宏观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绝不能把上述测算结果简单相加)。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针对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状况,实施了一系列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旨在刺激有效需求的宏观调控措施,致使GDP在经历了1995-1999年增速持续减缓之后,从2000年开始有所回升,按可比价格计算,当年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

5、0.9个百分点。2001年虽又稍有下降,但2002年又呈现出加速增长之势。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都由持续下跌转向略有回升。由于宏观经济整体趋好,这为卷烟销售均价的提高和总体规模的扩张创造了有利的需求条件,并进而有效拉动烟草行业的产值及收入、税金和利润等各项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2、烟叶实现了由严重过剩到稳定供给的过渡,为行业整体的恢复与增长奠定了有利基础。1996-1997年全国烟叶连续两年多种多收,导致烟草行业在随后几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因此而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损失和浪费。会计决算报表显示,1998年,全国烟叶购销企业“三项费用”为107亿元,当年亏损总额高达64

6、亿元。由于烟叶经营出现巨额亏损,直接导致当年工商税利增长率减少了6个百分点,其中利润增长率减小幅度更是高达22个百分点。针对烟叶经营的被动局面,烟草行业在随后几年采取了较为果断的“双控”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消化库存的有效措施,从而使得全国烟叶逐渐实现了由严重过剩到稳定供给的过渡。从2000-2002年的总体情况来看地,由于烟叶总量控制和结构提升得以同步推进,使得烟叶亏损额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不断缩小,到2002年烟叶经营已实现“扭亏为盈”,当年实现利润超过了30亿元。也正是由于烟叶生产经营的持续好转,这为烟草行业的整体增长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基础条件。粗略地测算,在这三年中,由于全国烟叶基本实现

7、由严重过剩向稳定供给的过渡,这对烟草行业总体增长的贡献率至少在10%以上。 3、大力推进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有效提高了烟草系统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和占有率。根据调查,国内烟草市场的需求总量近年来基本保持平稳态势。有关数据显示,1995年全国吸烟率(15岁及以上人口中吸烟人数占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3%,2001年下降为31%。另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权威统计资料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资料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据,城乡居民卷烟购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稳中略降的态势,与1995年相比,2001年城乡居民人均卷烟购买量分别下降了6.3%和5.4%。如果综合考虑人口总数、吸烟率及消费者

8、平均消费量等因素,推算得知全国卷烟市场需求总量近年来没有明显的萎缩,也没有明显的扩张,全社会消费总量大致保持在18000亿支左右。然而,在社会消费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烟草行业通过推进卷烟销售网络建设,不断减少了非正常渠道生产及流通的卷烟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使得烟草系统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显著增强,其卷烟销售总量和市场占有份额也得以持续提高。 4、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并充分利用“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不断提高卷烟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并维持相对较高的“垄断性收益”。近年来,烟草行业较为充分地利用了“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以“控量、促销、稳价、增效”为基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严格限制卷烟

9、产量和不断加大促销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卷烟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系统内企业因此也获得了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垄断性收益”。例如,在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整体出现较为明显的通货紧缩、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全国卷烟市场销售价格水平却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之势。1999年,烟草系统对外卷烟销售均价约为2.5元/盒,2002年上升到3.0元/盒,年均提高6.3%;与此同时,分牌号汇总计算的卷烟零售价格指数虽然在部分年份稍有下降,但整体表现依然是基本稳定。毋庸讳言,正是由于烟草行业拥有“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保证了系统内企业可以普遍获得远高于其它行业的“垄断性收益”。如2001年,全国国有及销售收入在500

1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4%,总资产贡献率为9.3%,而同年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的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18.4%和48.3%,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和5.8倍。5、传统优势省区和企业压力的显著增强与后发地区和企业发展动力的普遍提高,为行业整体的快速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助推效果。伴随全国卷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卖方的市场主导地位被逐渐削弱,而买方的市场主导优势却日益突显。在这种背景下,长期在烟草系统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传统优势省区和企业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形势的变化,这些省区和企业不断改变过去在优越条件下形成的一些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的观念和行为,其市场意识、竞争意

11、识和服务意识普遍增强,各方面工作都较原先更加积极主动。而对于那些后发省区和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有利于它们的变化,在相对优越的内部市场条件支撑下,其发展动力得以普遍增强,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也明显提高。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之所以中国烟草近年来在“此消彼长”过程中能够实现行业整体的快速增长,它与不同省区、不同企业上述观念和行为的调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6、2001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卷烟消费税政策,在提高行业整体税负水平的同时也为大部分优势大企业提供了相对改善的政策环境。从2001年6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施新的卷烟消费税政策,税务部门把核定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的参考依据从卷烟工业企业的出

12、厂价格改为调拨价格。根据新的计税基价,先对所有类别的卷烟征收一道从量税(此次改革新增加的内容),定额税率为每箱150元;然后再分两个档次征收从价比例税,其中:每箱不含增值税的调拨价格在12500元(含12500元)以上的税率为45%;12500元以下的税率为30%。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后各类卷烟特别是低档卷烟的税负水平与改革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影响因素是计税基价的变化),如2001年全国平均的单箱消费税比上年提高了161.6元,提高幅度为10.6%;当年全国卷烟消费税增长率达到12.7%,比上年高出了6.9个百分点。另外,由于计税基价的改变和税率结构的调整,这对维护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同

13、档次卷烟的税收负担在税改之前是悬殊极大的,税改之后虽仍未达到一致,但相对差距也大为缩小)和促进产品结构较高的企业的发展是较为有利的。在新的卷烟消费税政策实施以后,部分优势大企业因此而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改善环境,它们对行业整体的快速增长因此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三、总量增长背后的结构变动态势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产业部门,中国烟草不但要追求税利总额及其它总量指标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因为唯有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才可能为总量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和不竭的动力源泉。然而,烟草行业在2000以来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背后,其结构优化工作明显处于较为滞后的状

14、态,由此也对行业整体的未来发展设置了许多不利的掣肘和梗阻。 1、从企业结构来看,虽然小烟厂数量在不断减少,但部分优势大企业正“由强趋弱”,行业集中度在较低水平上“不升反降”。理论研究和实证资料表明,烟草制品是适合以大集团、大公司形式组织生产与经营的,集中度是决定产业整体结构优化程度和经济效率高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2001年,美国、日本、英国这三个世界领先的烟草强国,最大的一家企业卷烟销量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为50.8%、74.9%和39.7%,“四厂商指数”(最大的四家企业占行业整体的比重)都在90%以上,其国内市场已呈现出很高的集中态势。中国烟草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

15、工作,并且在关闭小烟厂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过,尽管“关小限劣”成绩显著,但从客观现实来看,部分优势大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却出现了“由强趋弱”现象,行业集中度也表现出“不升反降”的劣化态势。如用国际通行的衡量行业集中度的“四厂商指数”和“八厂商指数”来看,中国卷烟工业企业按卷烟产量指标计算的集中度在2000-200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如图所示),其中“四厂商指数”由17.8%下降到16.1%,“八厂商指数”由28.2%下降到26.4%。行业集中度在较低的水平上“不升反降”以及部分优势大企业较为明显的“由强趋弱”,这是中国烟草行业未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2、从产品结构来

16、看,烟草行业对高价卷烟的依赖度过高,满足农村市场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中低价位卷烟有效供给不足,卷烟产品的“头重脚轻”致使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脆弱。2002年全国卷烟产品价位分档汇总数据显示,销售价格(工业企业)在100元以上的卷烟,其销量为286.9亿支,营业利润为65.7亿元,占行业整体(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7%和31.8%;50元以上的卷烟销量为889.5亿支,营业利润为96.9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3%和46.9%;30元以上的卷烟销量为2685.7亿支,营业利润为175.2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6.1%和84.7%。从2000、200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情况也大抵如此。由上述数据可知,虽然现阶段烟草行业具有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但它绝大部分是依赖于那些主要由“灰色消费”支撑起来的“高价卷烟”的。而由于大多数烟草企业对“高价卷烟”都存在着过度依赖症,从而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