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4)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2995383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 (4)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醉翁亭记 (4)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醉翁亭记 (4)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 (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如前所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2、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一、基础知识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字,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环滁() 琅玡() 林壑() 辄醉() 弈( )者胜 穴暝() 伛偻() 酒冽() 山肴()野蔌() 觥

3、筹() 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 )名之者谁?(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 )伛偻提携。(伛偻: )3、翻译句子。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名之者谁?故自号曰醉翁也。伛偻提携。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4、阅读课下注释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本文写景很有层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 从 到 。 (2)写山间之朝暮:从 到 。 (3)写山间之四时:从 到 。 (4)写宴饮场面: 从 到 。6、本

4、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 主旨的?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找出相关的句子。(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 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9.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四、拓展延伸。、10、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 )、野芳发而

5、幽香、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溪深而鱼肥、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 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2)这段文字用了很多

6、“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轻读B、重读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3)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答:(4)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教后记: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从此次教学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