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2988016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一、 字音字形:字形(会读会写,根据自己情况有选择的复习)浏览 徘徊 诠释 缩影 憧憬 裨益 广袤 帷幕 萤火虫 霎眼 惊讶 惊羡 牺牲 腼腆 羞怯 皱褶 撂下 抽屉 锃亮 嶙峋 喧闹 卸货 依偎 翕动 反刍 纯粹 臀部 脊梁 瑕疵 点缀 牛犊 端详 挑剔 锱铢 谦恭 惶恐 踌躇 半晌 斑驳 窘迫 遽契 匿笑 沐浴 祷告 涟漪 淅沥 汲取 芦苇 栖息 徜徉 浩淼 绚丽 雕镂 慷慨 镌刻 铭刻 沟壑 尘缘 迸溅 穹隆 积攒 誓言 映衬 骤然 际遇 涉足 絮语 安详 永恒 呈现 摒弃 争辩 犀利 和蔼 潇洒 诚恳 舵手 玫瑰 安恬 衡量 依偎 撷取 哺育 惆怅 豁达 自诩 瞌睡

2、锐气 荟萃 跻身 荧屏 聘请 胳膊 报酬 时髦 履历 关键 遐想 纳凉 咬文嚼字 鹤唳 热泪沾襟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不一定每个都有错哦)淳淳教导( ) 宠然大物( ) 明察秋豪( ) 白据过隙( ) 摹然回首( ) 小心冀冀( ) 一视同人( ) 谈笑风声( ) 指手划脚( ) 其貌不洋( )不屈不饶( ) 道听图说( ) 一明惊人( ) 出谋划策( ) 鸡毛算皮( ) 泾渭分明( )暝思苦想( ) 陈词烂调( ) 潜移墨化( ) 千恣百态( ) 微言耸听( )祟山峻岭( ) 半明半味( ) 摇摇欲坠( ) 眼急手快( )扬常而去( )记忆尤新( ) 走头无路( ) 狼狈逃蹿( )

3、眼花瞭乱( ) 心旷神贻( )刨根究底( ) 五彩纷程( ) 鸦鹊无声( ) 熙来嚷往( ) 乳臭未干( )忙然若失( ) 通幽屈径( ) 罪魁祸首( ) 油然而生( ) 参考答案:(一共有7个词语没有错误,你做对了吗?)谆谆教导 庞然大物 明察秋毫 白驹过隙 蓦然回首 小心翼翼 一视同仁 谈笑风生指手画脚 其貌不扬 不屈不挠 道听途说 一鸣惊人 出谋划策 鸡毛蒜皮 泾渭分明冥思苦想 陈词滥调 潜移默化 千姿百态 危言耸听 崇山峻岭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扬长而去 记忆犹新 走投无路 狼狈逃窜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刨根究底 五彩纷呈鸦雀无声 熙来攘往 乳臭未干 茫然若失 通幽曲径 罪魁祸首 油然而

4、生 眼疾手快字形(三)(这一部分如时间紧,可先复习其他内容)茅塞顿开 怡然自得 湖光塔影 生机勃勃 勤工俭学 重义轻财 可歌可泣 酸甜苦辣 自鸣得意 沸沸扬扬 死乞白赖 翩然起舞 感慨万端 滚瓜烂熟 蛤蟆 偶尔 伏案 宿怨 绅士 怪僻 樯橹 推荐 旗帜 嘲讽 青筋 铆足 喇叭 倒霉 冷飕飕 咧嘴 骷髅 胖墩 白痴 敏捷 概率 衰朽 一阕 颠簸 帐篷 绶带 衰弱 无聊 野蛮 纳凉 模糊 浸透 棕褐干瘪 嘈杂 木屐 嘶鸣 吆喝 蹭着 肘部 僵硬 嘴唇 找茬 粗粝 屠宰 肥硕 拒绝 抗拒 纠缠 花瓣 嗅到 肉瘤 藤杖 瞅一眼 熠熠 瞳仁 诧异 毡子依稀 炊烟 凝注 沉淀 呜咽 抽泣 抚慰 洒脱二、课

5、文背默: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古代寓言二则 (具体内容见课本,要求背熟,熟记诗题、作者、朝代并且书写准确无误)三: 文言文阅读:a、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量长短)其足,而置之其坐(同“座”坐位)。至之市,而忘操(持、拿)之。已得(拿到)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同“返”,返回)归取之。及(等到)反,市罢,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宁可)信度,无自信也。”1、词语解释:(见文中括号内)2、翻译课文:(相信你能准确翻译课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

6、发现忘了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拿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结束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4、文章分两层,第一层,叙述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如履薄冰、如履平地、削足适履、履险如夷6、郑人最终没有买到鞋的原因(原文回答):宁信度,无自信也。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7、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

7、。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8、出自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渡过)江者,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遽(立即,匆忙)契(雕刻)其舟,曰:“是(这儿)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寻找)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1、词语解释:(见文中括号内)2、翻译课文:(相信你能准确翻译课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

8、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与这部作品有关的一个成语是:一字千金,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4、寓意: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5、楚人最终没有找到剑的原因(原文回答):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6、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总结:二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

9、对策的蠢人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b、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睁大)目对日,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见 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所以)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私下,指自己)拟(比 )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因为)之强(同“僵”,僵硬)。又留蚊于素(白色)帐中,徐(慢慢地)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看),果如鹤唳(高亢地鸣叫)云端, 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

10、小草丛杂(多而杂乱)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把)丛草为(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凹者为壑(山沟),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移、搬开)山倒树而来,盖(原来是)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被)所吞。余年幼,方(正)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鞭打)数十,驱之别院。1、词语解释:(见文中括号内)2、翻译课文:(相信你能准确翻译课文,标黑的重点句多关注)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蚊群的

11、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

12、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3、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4、什么是“物外之趣”?文中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答: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写了三件“物外之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在程度上逐步加深: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

13、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5、能让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些“物外之趣”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童心童趣呢?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1、眼力好。2、有细致的观察力。3、有丰富的想象力。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和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6、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物外之趣,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总分关系 )7、文章写了哪四幅图画: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鞭打蛤蟆图8、作者描写“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表现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9、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文言文重点

14、虚词辨析:1、以:以丛草为林(把) 徐喷以烟(用) 试之以足(用)2、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的)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助词,无实义) 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去 )(代量好的尺码)驱之别院(代蛤蟆 ) 项为之强(代“昂首观之”的动作)置之其坐(代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代量好的尺码)何不试之以足(代鞋子)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剑)观之正浓(代“二虫斗草间”的情景) 3、而: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顺承)至之市,而忘操之(表转折)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表顺承) 4、其: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都解释为:他的,指自己的) 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使其冲烟飞鸣(代蚊子) 常蹲其身(指自己的) 神游其中(代“想象中的山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指他的) 遽契其舟(那)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四、古代诗词三首赏析:次北固山下1、从全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江南水面的一艘孤舟上。表达了诗人漂泊中的孤独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