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控制方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2973164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强度控制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混凝土强度控制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混凝土强度控制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混凝土强度控制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混凝土强度控制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强度控制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强度控制方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山市人民医院迁建(二期)项目【内科住院楼、科教后勤综合楼】混凝土强度质量控制方案编 制: 王天洪 审 核: 曹开能 审 批: 孙 涛 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公司第十直管工程管理部二零一六年 月 日目 录一、 商品混凝土的程序控制 . 1二、 骨料的质量控制 . 1 三、 外加剂的质量控制 . 2 四、 粉煤灰(活性掺和料)的质量控制 . 3 五、 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 3 六、 坍落度控制 . 4 七、 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 4 八、 加强混凝土养护 . 6一、商品混凝土的程序控制 混凝土搅拌站接到混凝土生产通知单后应对搅拌站生产系统、混凝土输送泵再次进行检查,并根据生产通知单上的施工配合比将数

2、据输入搅拌站控制系统。 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搅拌站操作人员不得随意更改配合比,如遇砂石料含水量有变化,须进行调整时,必须经试验室值班人员许可,并予以记录。 选用水泥时,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注意其特性对混凝土结构强度、耐久性和使用条件是否有不利影响,应满足所使用配制的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收缩小、和易性好和节约水泥为原则,对所用水泥应进行抽复试留存样品。 二、骨料的质量控制 (1)细骨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粒径小于5mm 的河砂,河砂不易得到时,也可用山砂或用硬质岩石加工的机制砂。细骨料不宜采用海砂。所有骨料其氯离子的含量对于钢筋混凝土的副作用应符合现行

3、规范、标准的要求。 (2)细骨料要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其重点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砂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结构用砂含泥量一般不应超过3%,有害物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 (3)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径均匀、质地坚固、膨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机碎石或卵石。颗粒级配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最大粒径。当骨料粒径增大时,其表面积比减小,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也减少,故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应尽量选大一些。但在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粗骨料的粒径不得大于混凝土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

4、/4,并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4)粗骨料中有害杂质所含的泥块、淤泥、细屑、硫酸盐、硫化物和有机物都是有害杂质,其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46852011建筑用卵石、碎石的规定。另外粗骨料中严禁混入煅烧过的石灰石块。 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过多,会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强度降低。三、外加剂的质量控制 (1)应根据外加剂的特点,结合使用目的,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品种。如果使用一种以上的外加剂,必须经过配比设计,并按比例要求加入到混凝土拌和物中。在外加剂的品种确定后,掺量应根据使用要求、施工条件、季节气候、混凝土原材料的变化进行调整。 (2)所采用的外加剂,必须是经过有

5、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在混凝土外加剂使用前,应通过试配并进行试验检验,以复验混凝土外加剂与工程所有水泥是否相适应,以及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性能和有关设计要求指示(如坑渗标号等)使用时应符合产品说明及本规范关于混凝土配合比、拌制、浇筑等各项规定以及外加剂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四、粉煤灰(活性掺和料)的质量控制 掺入粉煤灰的主要目的是使未被水化的水泥被粉煤灰部份取代后,与部分生成的水泥水化产物Ca(OH)2发生二次水化反应,生成硅酸钙凝胶,从而提高水泥浆的强度。具体原因是水泥水化的过程是一个缓慢、逐步进行的过程,初期水泥水化热使混凝

6、土的强度也不断增强。28天后水化热的生成速度逐渐缓慢下来,部分不能被完全水化的水泥在里面仅起填充作用。 同时在普通混凝土里面有部分水化物生成的Ca(OH)2 ,它对混凝土的强度不起作用,因而加入一定数量的活性掺和料来取代部分水泥,能够与Ca(OH)2发生二次水化反应,生成硅酸钙凝胶,不但能够节约水泥用量,而且能够提高水泥的利用率,提高水泥浆的强度。 目前使用的活性掺和料主要有粉煤灰、硅灰、高炉矿渣等,然而就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应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是粉煤灰。五、配合比的质量控制 (1)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设计和试配选定。试配时应使用施工实际采用的材料,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满足和易性、凝结时间

7、等施工技术条件,配制的混凝土应符合强度、耐久性(抗冻、抗渗、抗侵蚀)等质量要求。 (2)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可参照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55),通过试配确定。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根据设计强度等级,考虑施工条件的差异和变化以及材料质量可能的波动。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包括抗渗混凝土、抗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经过试配确定。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积累资料,为合理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提供依据。 (3)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投料,不得带任何随意性,并严格控制水灰比、投料顺序和搅拌时间。并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

8、用水量。 六、坍落度控制 (1)骨料级配的变化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骨料在生产、运输以及搅拌过程中,可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骨科的级配,所以要严格控制骨料级配,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出机坍落度,做到车车目测,随机抽测,决不让不合格的混凝土进入工程。由于坍落度偏小时其流动性也明显降低、粘稠度加大,且泵送容易堵塞影响施工,不利于振捣,有可能造成峰窝麻面等质量事故;坍落度偏大时,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拌和物离析,粗骨料下沉到模板底部而水泥浆浮在上面致使混凝土表层水泥浆过多。塌落度(水灰比)过大,表面形成为一层强度低的薄弱砂浆层,致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表面产生裂缝等质量事故。可以

9、毫不夸张地说塌落度(水灰比)的准确与否是混凝土强度的生命线。 七、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施工由施工单位完成,为了及时地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公司有必要在技术上协助施工单位。同时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及时地反馈施工现场的情况。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受原材料波动的影响,势必会导致混凝土性能的变化,为了满足施工进度和混凝土的质量,施工单位应根据自己的施工状况,及时将异常现象反馈给搅拌站,做好沟通,避免浪费,确保施工进度和混凝土质量。异常情况可能包括:供料速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混凝土的需求量调整、坍落度损失过大或离析、混凝土不适宜泵送、钢筋过密等情况。施工单位应将这些混凝土的异常情况及

10、时反馈到搅拌站,以便作出相应的调整。而搅拌公司为确保质量,则应督促、协助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防止混凝土等待时间过长。同时要求施工单位运输车辆到现场后应在30分钟以内进行浇注,并且应在45分钟以内浇注完毕,在施工中避免过振或漏振。未经搅拌站允许,不得在混凝土里面加入掺和料、水等物质。水灰比大小是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 密实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混凝土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实的程度。它的相对面即是孔隙体积。混凝土中孔隙的形成,除拌合水被水泥结合水化后的余留部份成为气孔外,还有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带入空气形成气孔及因引气型外加剂而产生的气孔等等。这些气泡被排出的程度,关键在于

11、混凝土振捣工艺这一环节。混凝土内部气泡排出越多则密实度愈大,从而混凝土抵抗荷载的实际有效断面就越大,强度就越高,反之则低。 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现场值班质检员应对支架、模板、预埋件等不断进行检查,防止出现爆模、漏浆、支架沉降等现场事故的发生。 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浇筑的连续性,尽量缩短浇筑时间间隔,避免因分层而产生的冷缝,混凝土振点应从中间开始向边缘分布,且布棒均匀,层层搭扣,遍布浇筑的各个部位,同时应浇筑连续进行。 振捣过程中应避免撬振模板、钢筋,每一振点的振动时间,应符合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无气泡逸出为止,一般为2030s,避免过振发生离析。 振捣棒的插入深度不要大于浇筑层厚度。振捣过程中

12、,应尽可能减少砂浆飞溅。现场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采用“快插慢拔”、均匀振捣,使振捣棒在振捣过程中上下略有抽动,上下混凝土振动均匀。 在竖向结构中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应采用串筒、溜槽或振动溜管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调整完好。 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终凝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 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 合理安排调度,及时与搅拌站联系协

13、调避免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积压或供应不足,引起过大的坍落度损失。 八、加强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养护不到位,则可能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质量缺陷,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这就要求施工方对浇注的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养护,以便获得优质的混凝土。要想获得优质的混凝土必须做到:养护时间满足国家规定、确保温湿度、采用适当措施维持一定的潮湿环境、覆盖吸水保温材料、适当洒水。 混凝土的养护手段很多,在当前的条件下,绝大多数混凝土仍是采用自然条件下浇(淋)水养护。为了获得良好的混凝土质量,成型后必须加强养护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水泥水化过程能够正常进行,因为水泥水化只能在被水填充的毛细

14、管内发生,凝结后的混凝土如果不断的进行养护,即可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内部水分由毛细管中蒸发或者说能不断供给水泥水化反应的足够水分,以使水泥水化反应不断进行和充分水化,这样就能保证混凝土强度的质量。养护条件除了水分还有就是温度,二者缺一不可。因为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水泥水化速度的快慢,温度越高水泥水化反应越快,早期强度高,冬季施工中之所以要采取加热和保温措施,其理由就在于此。有关资料显示,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成型后采取不同的养护周期,对其强度的影响是:如以水养护14天为100%,28天龄期标准算,养护7天的混凝土其强度降低8%左右,只有养护3天的混凝土其强度降低约1520%左右,完全不养护的混凝土,其强度降低约3040%左右。 由此可见混凝土的养护就是在水化反应速度快时的养护。水泥的水化热与所采用的水泥品种及外加剂性能有关,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不同水泥的特性及加入外加剂后混凝土的特性。 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均影响着混凝土强度,虽然有主次之分但是在施工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可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