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观道路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29720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地景观道路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景观道路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地景区道路设计浅析摘要:本文针对山地景区道路设计中的设计特点,道路线形、平面、竖向、路面构造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作者结合中国西部某景区道路设计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核心词:景区道路;线形设计;平面设计;竖向设计;路面构造设计 引言当中国的都市建设进入一种新世纪后,人民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和品质的不断提高,对外出旅游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参与外出旅游的人口越来越多。国内的旅游业长期的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有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总结以往的发展经验,逐渐形成“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

2、的一致共识。中国西部地处山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旅游交通面临着路网密度低,通达水平低,道路级别、质量差的难题,滞后的基本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探讨山地景区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对增进西部旅游业平稳发展,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山地景区道路设计特点(1)建设条件:山地景区,一般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山脉相连,高下起伏,坡大沟深,山崖陡峭。随着着大小水系分布着大小河流及山间谷地。山区河流具有河床纵坡大、流量小、流速快,形成山区地形山高谷深垂直切割的明显特点,道路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构成诸多鬼斧神工般靓丽的景色。因而,设计过程中克服高差大、地

3、势险峻的不利条件,是山地景区道路的首要设计特点。()适应技术原则多样: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景区建设也辞别了过去粗旷型发展模式,相应提档升级,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服务设施;因此,景区道路根据其区位、功能的不同,适应技术原则总体分为公路技术原则和都市道路技术原则两种。对连接各景点(组团)间的道路,重要具有交通功能,宜采用公路原则进行设计;对各景点(组团)内部道路,市政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强且人流集中,宜采用都市道路原则进行设计。(3)与景相融的特点:旅游景区多属于自然保护区域,其森林植被茂密,自然风景秀丽,名胜古迹诸多。景区道路设计应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将环保作为设计的控制因素之一,尽

4、量避免或尽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风景、植被、古迹的破坏,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步注重道路景观打造,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使路融于景中,景环绕路旁。()注重安全设计:安全是山地景区道路设计的首要问题。必须从设计环节着手,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措施,保证景区道路自身设施的安全、车辆行驶的安全以及游客、行人通行的安全。山地景区道路线形受限较大,虽然在达到相应级别指标的状况下,也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此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导致视距不良;同步为了克服高差,山区公路不可避免的会浮现长大陡坡路段。在此状况下,道路使用过程中,为

5、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道路沿线的安全设计显得致关重要。3山地景区道路设计.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本上进行,重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前者涉及拟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涉及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蜓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运用自然地形,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用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用此外方式作为补充。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涉及

6、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运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发明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避免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量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以便老年人、妇女、小朋友等。现代山地景区道

7、路,特别大型公共绿地要按有关原则提供无障碍设施。6)安全设施。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此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导致视距不良。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当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步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构造形式,根据实际状况增设急转弯、持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立严禁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步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批示标志。此外,山区自身陡崖较多,对于此种特点,设计时不能单一地靠设立护栏来保证安全。对于曲线内侧、或废方较多路段

8、,应尽量放缓边坡,或通过填废方来实现路侧宽容。这样既减少了护栏的数量,减少了工程造价,同步使路侧更为美观、更为安全舒服。.2 山地景区道路平面设计1)道路的宽度。单行车道要不小于3.,双行车道要在6.6.5之间,单人行道按0.81m,三人游步道可以22.5m。2)转弯半径,曲线加宽:考虑到景区内存在消防需求,一般转弯半径要在1以上,以利消防车通行。同步,对单车道必须严格设立车道加宽,双车道在急弯处可采用单车道通行的方式而不加宽。3)山地景区道路:平曲线不可整洁划一,持续弯不应过多,道路交叉口不应距离在0m以内,分岔角度不可太小。33山地景区道路竖向设计1)在保证路基稳定条件下,尽量运用原有地形

9、减少工程量,景区内外道路要有良好衔接,以便于排水。2)应有38%的纵坡,52.0的横坡。3)舒服的游览坡道值要不不小于7,约1:15;短距离的步行坡道,坡度可陡点,容许在10%左右,即1:10;景区道路在山坡时,坡度应不小于6,应顺着等高线铺设盘山路,山地自行车道坡度不不小于%,汽车要不不小于12;无障碍道路的坡度,应控制在1:1之内。路面需进行防滑细部设计,较长坡道需设横坡,以便雨水不致沿着纵坡流泻。4)人行坡度陡于0%时,应设计台阶。台阶之踏面高度,应在815m之间,长的台阶可取101c为宜;台阶之踏面宽度宜取2cm,台阶的级数应在81级,不可超过19级,否则需进行分级,中间设休息平台,平

10、台宽应不小于1m。实践证明,台阶的尺寸应以1cm3、12m0m为宜。道路超高设立需考虑车速低的因素,不可超过2。3. 山地景区道路构造设计)面层是路面的顶层。它直接承当人流、车辆的荷载和气候作用的影响。因此必须结实、平稳、耐磨,少尘土,以便打扫,应优选沥青混凝土路面。2)基层在路基上。它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荷载,同步把荷载传给路基。应具有相称强度,一般用水稳碎(砾)石、灰土及矿物废渣筑成。3)路基是路面的基本。它为道路提供了平整的基面,承受路面传下来的荷载,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若土基的稳定性不好,必须采用措施,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考虑到景区道路行驶车辆重要为小车的特点,路基压实度以不不

11、不小于90为宜。4)景区道路材料要实用。目前,新型材料种类较多,应优先选用接近自然、施工以便、可以修整的材料。如青石板、条板、豆石子、卵石及多种装饰石料的下脚料,都适合伙为山地景区道路材料。山地道路景观设计山地都市道路景观与平原都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基本一致,而山地都市道路景观侧重于与山地原有形态地有机融合,侧重于对道路两侧山地地形地貌的保护和修复,侧重于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与山势地形、路边地貌、临街构筑物和建筑环境特性的有机结合。它是在山地都市总体景观统帅下的道路景观系统,它规定环境景观在各个方面都符合山地特性,成为山景的一种有机构成部分。3.5.1尊重本地的自然环境山地景区道路景观设计一方面要

12、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多运用本地的植物和树种,并竭力采用自然化的种植方式塑造道路景观系统。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平常养护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持本地生物的生态特性,维护生态平衡。如局部地区植物资源匮乏,则尽量的采用双行或多行行道树的配备方式,或将乔木、灌木、花、草及藤本植物综合配备的种植模式,尽量增长物种的丰富性,在也许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效果更佳的片林种植,从而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新植物群落。另一方面要尊重山地的地形特性和生态特性,山地景区道路的景观系统比一般的道路景观更注重对道路安全的保护效果和结合山地地形特点形成的步移景移的观景效果。因此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其基本道路交通功能、对山体或

13、坡地的保护功能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规定,还必须注重研究如何使山地景区道路成为串联各景点的纽带,并成为欣赏风景景观的最佳场合,从而充足呈现山城魅力,给人以视觉上的享有。3.2尊重本地的历史和人文环境道路景观作为山地景区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要遵重景区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尊重本地人的人文情感规定。因此在设计山地景区道路景观的时候,应当精确把握道路景观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共生的关系。当道路景观与某些具有人文和历史特点的建筑和景观发生联系时,应当以突出该人文历史景观为设计原则,此外路边环境小品的设计风格和特色、植物的构成和生长特点等等都可以体现地区文化的风格与特色。在树种选择上,同样应当因地制宜、在也许的状况下选择本地的植物种类,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增长植物的成活率和减少平常维护成本,并且还能进一步体现本地文化内涵,反映地方环境特色。结语在山地景区道路工程道路设计中,因地制宜、灵活的选用了道路设计指标,采用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摸索道路建设与环保、车辆行驶安全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摸索道路建设与本地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完美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