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2955863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个文言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8个文言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8个文言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8个文言虚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8个文言虚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个文言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文言虚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个文言虚词而引i、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或“

2、然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6)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树木

3、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岀明珠的话那么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含义是:一个地方有了出众的人或事物的话,那么就会使这个地方增添光彩。)(8)表示目的关系。可不译。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示方位。可译为“以”。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当宦官头子作乱的时候,是士大夫却能不改变他们的志愿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人呢?)2、代词(1)第

4、二人称代词,它与“尔”是同源字,一般作定语,译为“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们)”。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3、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像、好像、如同”。它与“如”是同源字。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荆国人不知道,按照标志夜晚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部队混乱就像都城的房舍倒塌一样。)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5、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为什么呢?这是相互了解和不了解的原因。)4、音节助词不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5、助词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吧”。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恐怕将要没有后人祭祀而在阴间挨饿了。)6、通“能”可译为“能够”“才能”。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既能柔弱又能刚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

6、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7、复音虚词(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岀响声,何况是石头呢?)(3)【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4)【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7、)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何he1、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8、(孔雀东南飞)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3、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4、动词(1)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列兵而谁何。(过秦论)(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2)通“荷”,背,扛。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5、复音虚词(1)【何

9、如】【奈何】【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是什么样”。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做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战?(曹刿论战)(3)【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4)【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5)【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10、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6)【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7)【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8)【一何】译为“多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11、乎?(师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捕蛇者说)危乎,高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秦于是乎输

12、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对”“对于”“给”“比”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3、助词(1)可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2)表动态。王变乎色曰(庄暴见孟子)(宣王改变了脸色。)乃nJ1、副词(1)表承接。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狼)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3、。(曹刿论战)(2)表条件。才,这才。(虎)尽其肉,乃去。(狼)度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表转折。去卩,竟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4)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只,仅仅,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5)表判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原来是。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游褒禅山记)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如果事情不成功,这便是天意了。)(6)表递进。乃至,甚至。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7)表并列。又。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

14、首之会。(庖丁解牛)(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8)表结果。才。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2、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有时也译为“他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是芋视乃妇也。(芋老人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岀是为什么。或:我是根据我这个心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3、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非独(聂)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不单是聂政有能力,就是他大姐姐也是烈性女子)4、复音虚词(1)【乃尔】这样,如此。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并序)何其相似乃尔(熟语)(2)【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无乃尔是过与?(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如今您竟然教导我推举贤士,难道不是与我的内心想法相冲突吗?)其qi1、代词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