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295474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作用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内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 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 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 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 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 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正文】当今的行政管理理论

2、取向从功能主义和制度主义到解释视维、批判视维,以及到后现 代的视维发展变化着。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 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库恩看来,当今行政管理领域正是缺乏一个我们这个学科大多数 人认同和支持的典。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 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着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 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 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 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

3、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 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 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 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 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 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 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着说 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

4、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其理论取向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经验性的阐释,或设定一些原则来寻求组织的秩 序、效率、绩效、理性和客观的职业责任。这篇介绍性的文章旨在讨论解释和批判方法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显着意 义。解释视维是一种理解行政管理中复杂现象成份的选择性方法。批判理论视维是许多 解释传统,如现象学、诠释学、象征互动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理论方法的继续或延伸。尽 管解释研究在交叉社会科学领域中享有极强的知识影响力,但是仅有一些自由主义理论 家运用解释研究方法来探讨民主行政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互动性的本质。功能主义和实 证论的方法或典范之所以能够在整个 20世纪普遍流行,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层

5、制的强大影响力及其在公众中的需求。柏瑞奥和摩根认为,解释方法是与功能主义典范抗争时独立出来的典范。然而,解释 方法并不是一个明晰清楚的典范,也就是说,它尚没有一整套框架和假设用于对社会现 象进行阐释和预测。相反,解释视维只是一些观念和方法,对各层级的组织分析进行含 蓄的说明。一、解释的需要行政管理学者迫切需要一种认知基础,由此对行政管理的本质提出新洞识,从而不仅 能够思考人们所关切的政治、经济和工具的事物,而且能够从人本主义和文化层面上来 思考社会现象。当一种实证主义的认知论受到批判的时候,人们总是批驳其基本理论内 含的假设(譬如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科层制、偶然论或系统论)。从一种选择性视维(包

6、括后现代主义的视维)来批判一个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构建过程。这种批判假 定:人类的理解和行动过程不能仅仅被简化成科学(或实证论)的探究。而且,为了恰 当地把功能主义理论置于范围更广的行政文化视域中,我们就不得不寻求一个一般性的 人类理解理论,并将几乎从每个点上与普遍接受的或经典的理论进行对比。德国哲学家狄尔塞曾介绍过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新方法。他强调,从学者们用以探 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而言,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之处。自然科学家运用普遍法则来试图阐明某种现象;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者则试 图通过一些确定的经历,并依赖研究目的,来理解某种现象。如此一来,狄尔塞

7、就把诠 释理论带进了“历史知识和人文科学的哲学境界”,其中阐释人类活动的方法基本上是心 理的或直觉的。胡塞尔则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经验主义科学)批判成以“幼稚的客观主义” (或现实主义)来看待社会现实。他特别是对“自然主义”(经验主义或实证论)在哲学 探索中企图建立真理持否定态度。胡塞尔强调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 体验认知的平凡世界和即得经历的重要性。这个生活世界被看成是活生生的和俗世尘嚣 的世界,胡塞尔将其形容成并赋予了这样的内涵:我们人类正经历变化着的事物、期 望、情感和观念等等。这个尘世和生活的世界先于所有的内心反省而存在,并且我们必 须做如此理解:这个尘世赋予在其

8、中发生的其他所有可能经验世界以意义狄尔塞和胡塞尔作为诠释学和现象学哲学家,对进一步推进解释视维的发展发挥着 巨大的影响力。其他持解释视维的西方思想家,如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米德 和泰勒等,通过批判自然科学式探究的预先假定,以及通过提倡发展总体上理解历史、 文化、语言、传统和人类现象等的新兴方法,来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但是 近年来,解释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也遭到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如罗蒂和德瑞达的非 议。使解释成为独一无二的方法,尤其是使其与行政管理紧密相联的正是解释视维对社 会现象持构成主义的立场。这种构成主义立场强调辩证法以非决定论(非因果关系)方 式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在此方式

9、下,目标、规划、方案则被视为通过参与者们所持有观 念和经历的相互分享而使共同行动得以合法化。解释方法提供了一系列观念和假设帮助我们来理解社会现象和行政管理现象,现可 把这些相互联系的观念列举如下:第一,解释视维,特别是建筑在现象学基础上的解释视维,通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 角度来寻求理解和阐释社会现实。解释视维在个人的意识和主体性领域中,是通过参考 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的框架来探求解释。解释视维把社会现实看成是由那些对社 会抱有自身利益需求的人引发的突发社会过程。人类是社会真实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社 会互动来建立社会现象的意义,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念的分享,一个修正(妥协)意义的 活动就出现了。第二

10、,理解社会现实开始于成功有效的解释活动。正如塞尔沃曼指出的:“解释的任 务在于理解被解释者,创造解释在于提供对被解释者的理解。”例如,要考察行政管理 沟通,现象学(或诠释学)解释就会关注借助于去解释沟通内容的活动,来理解并得出 沟通者之间沟通经历的意义。因而,从解释者和内容(或资讯)关系的角度,意义可能 被探究和描述。就此层面而言,解释是一种定性的描述。从这种联系可以看出,意义是 被创造出来的。第三,由于个人不仅为他或她自己存在,也为其他人的共同体而存在,因此理解构 成各类组织和共同体的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是必要的,即使人与他人之间时常存在着 冲突。譬如,在工作场所,人们不仅有着个人利益,而且

11、还必须同他人进行交流。舒茨 把人的社会交往描述为“我们的关系”,即当两个人处于面对面联系的情况下,他们相互 觉察、理解以及分享各自的经历。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反省和对话,他们可以对某种情 境的意义得出一致看法。要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的关系”必须是互动性的社会 过程:两人必须接触、扩大和丰富彼此之间的理解。在组织中,主体间相互理解使得组 织成员的集体活动成为可能。第四,解释理论家认为,功能主义对人类行动的阐释忽视了对实证论和经验论的认 知论之理论预先假定及局限性的审视。功能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其对人类和行动所做的 假设。功能主义关于人的内容的假定是:主要地说,人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屈从于象组

12、织、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解释理论家则把人定义为积极、有目的和创 造性的主体。人们之所以使其行为与法律或职业规章等组织的和外部的要求保持一致, 那是因为这是替政府组织工作的任何人无法逃避且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对于行政官 员和管理者来说,迫使组织成员应有一定行为,人们应顺从与合作,这些规范所要求的 正当理由必须能够被从事实际活动的成员个人所理解。假如成员们深信,为了平等地对 待当事人必须坚持统一的规章和制度,那么,从成员们自己的观点来看,他们自身的行 为才能被证明是绝对正当的。因此,相信和行动的理由同行动者对义务所做的解释以及 对组织规范和目标的自愿信奉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这

13、样,不考虑个人对于规范 要求所做解释的组织义务,将仅会变成具体化的组织需要。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 的:“当并且在行动者个人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的限度上,行动就包含着所有的人的行为。 ”第五,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异常复杂、常无定所、非理性以及总体上不具体的, 所以就必须以非决定论的(非因果关系的)方式来理解人类行动,即必须从主体者看法 的角度来理解。理解并不是由理论来决定的,而是经由研究者对主体的情景移植来取得 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解释人的表现、情感、交谈、人造物和象征符号。正如解释和定性研究者所看到的,人文科学把重点放在对日常世界中人的经历进行 研究上面,也正是在这个日常世界中,动态的行政管理过

14、程得以产生。通过行动和相互 影响,人类的秩序才得以建立和重建,因而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观察和解释主 体各种经历的意义来研究这个流动的人类世界。作为主流行政管理基础的功能主义和实 证论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得到显而易见的而不是定性、隐含和心照不宣的知识来阐释 和预测社会现象。因为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行政组织文化,所以就有必要运用这 样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使我们关注在社会内容条件下人们所发觉的根本性问题。事实 上,解释和批判方法较少地关心得到或验证经验知识,而更多地则是关心理解各种意 义。定性研究方法,譬如现场观察研究和访谈分析方法,其目的是从涉及人类行动、象 征符号、沟通、经历

15、、价值观念、情感、历史、传统、文化、语言等社会内容中得到学 习。为了去理解一个社会情境,研究者必须使用一些朴实无华的方法收集信息,这样才 能够向主体学习,以及批判地反省研究设想和研究程序。定性和解释研究方法中理论联 系实践,并非实证论和经验论研究的决定论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地与主体 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以及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总之,解释方法旨在寻求理解为什么事件会这样发生以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会怎样 行动的共享假设(尽管通常是不明确的)。梅洛庞蒂指出:“理解最终总是此时此地 构建、建立、导致对客体的综合。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感觉时,其实揭示着比此过 程更为深刻的我们与客体之间的关

16、系。”对于解释理论家来说,从主体看法的角度来理 解社会现实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并且借助这个手段社会生活和集体行动得以实现。二、批判反省的需要在现代行政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观念经久不衰,这就是理性 主义。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的字里行间,可以发现理性主义在制度性活动和人类活动 中被广泛讨论的踪影。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如尼采(Nietzsche)和当今的后现代主义 者们,就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反理性主义者承担反传统的任务,但是并没有成功地克 服非理性主义所易犯的理论错误,反理性主义者不对构成主义感兴趣,而是把纷繁复杂 和破碎不整的问题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这样,它就无法在处理组织基本问题,如社会 秩序、效率、产出能力、沟通、组织变迁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尽管 后现代主义者是以针对理性主义而进行的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但是他们主要关心在解 释过程中诸如内容分解和解释说明等问题上面。相反地,批判理论主要关注功能主义、制度主义和构成主义等所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