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治疗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294476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胆囊炎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胆囊炎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胆囊炎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胆囊炎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胆囊炎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胆囊炎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囊炎治疗(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常用方-金柴汤治疗胆囊炎金柴汤, 胆囊炎, 治疗慢性胆囊炎,往往迁延日久,极难治愈。该证为湿热内蕴胆经,气机不利所致。临床表现:胁肋持续剧痛,右上腹或全腹部硬满、拒按,或胁下可触及包块,口苦咽干,头晕,精神萎靡不振,或者肌肤发黄,色黄鲜明,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芒刺,或少津无苔,脉弦滑而数。几十年来,我用金柴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不错。方中我用大剂量的金钱草和柴胡来作主药,配合当归、杭芍、郁金、白术、内金、麦芽用于平肝、顺气、和胃、健脾。实践证明,我的金柴汤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所以拿出与大家共享。具体方剂:金钱草 50克 柴胡50克茵陈 30克黄芩 10克 当归 10克 白

2、术 10克 杭芍 15克 郁金 10 克木香 10克 枳壳 10克 神麯 10 克 麦芽 10克服法:每日一剂,分两次煎服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220例分析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220例分析笔者自1995年以来,以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220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20例中,男102例,女118例。年龄2171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0年,其中3个月内92例;3个月1年86例;1年以上42例。临床主要症状以右上腹疼痛为主,部分放射至同侧肩背部,伴上腹胀痛,口苦,纳差,恶心欲吐,恶寒发热,便秘或便腻不爽,肝区触压痛明显,超声检查证

3、实为胆囊炎,其中伴胆结石63例。1.2治疗方法本组220例均内服加减柴贝芷胡汤,每日1剂,两次水煎服。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0g,青、陈皮各10g,白芷10g,玄胡10g,大贝母10g,赤、白芍各15g,郁金10g,金钱草1530g,干姜6g,威灵仙15g,甘草6g。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辛辣食物,保持良好情绪,注意调适寒温。1.3疗效观察疗效标准:疼痛消失,无不适症状,B超检查胆壁光滑为治愈;疼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好转;症状或体征均无明显改变为无效。2结果治愈154例,好转66例。服药剂数69剂82例,921剂76例,21剂以上62例。3典型病例例

4、1,患者,男,32岁,工人,2003年10月4日初诊。因脘胁胀痛不适15天来我院就诊。患者15天来,上腹胀痛不适,右胁疼痛时放射至同侧肩背,在附近诊所拟诊“胆囊炎”,给予静滴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654-2,口服金胆片,治疗1周,症状稍减,2日前因同事聚饮,诸症发作。刻下症:脘胁疼痛,左肩背痛,口干口苦,腹胀,恶心,嘈杂,纳减,溲黄,大便头干尾腻,舌苔黄腻,脉弦。右上腹压痛明显,B超:胆囊壁增厚,水肿,提示胆囊炎。中医诊为胁痛:肝胆湿热,木火犯胃,胆胃不和。治疗宜清肝利胆,和胃止痛,柴贝芷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5g,青、陈皮各10g,大贝母10g,白芷10g

5、,赤芍20g,玄胡20g,金钱草30g,生大黄10g,甘草6g,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3日后复诊,症情大减,遂给予原方3剂巩固。例2,患者,女,42岁,农民,2004年12月6日来诊,上腹胀月余,在当地卫生院诊为“胃病”,给予服吗丁啉、斯达舒等药无效。刻诊:脘胁痛胀,嗳气,叹息,神倦,纳呆,不能进冷食,便溏,舌淡,苔薄,脉弦细。上腹部压痛,莫氏征阳性。B超:胆囊壁毛糙,提示“胆囊炎”。中医诊断:肝(胆)气滞,土虚木贼。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柴贝芷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5g,青、陈皮各10g,大贝母10g,白芷6g,玄胡10g,金钱草

6、20g,党参15g,白术、芍药10g,干姜6g,香附子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5日后复诊,告其症已去大半。继之调治15天,胆囊炎至今未发。4讨论胆附于肝,位于右胁,乃中清之府,贮存排泄胆汁,以助脾胃运化。胆汁贮泄赖于肝之疏泄。情志变化,饮酒过度,过食油腻肥甘,或受寒凉,易致肝胆疏泄失常,使肝胃升降失司,中焦之气失和,运化不健。故胆囊炎病在肝胆,位于右胁,涉及脾胃,或见胃脘症。治宜清肝利胆,理气和胃。柴贝芷胡方中,柴胡、黄芩疏肝胆之气,清胆肝之热,芍药缓急止痛,大贝母、白芷、玄胡清解肝胆郁热,理气和血止痛,为笔者治疗中焦痛证之验药;制半夏、茯苓、青

7、陈皮健脾和胃降浊;佐干姜一则辛开苦降,以平内扰之胆热之气,二则寒中有温,温中暖脾,俾防寒凉过甚而损脾胃;金钱草清肝利胆排石,大黄逐腑清热使浊气得下;用生姜、大枣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胆,清解和胃之功。用于临床,屡试不爽。胆囊炎验方绵茵陈30克,大黄、蒲公英、柴胡、生栀子、黄芩各15克,金铃子、延胡索、枳实、车前子、龙胆草、青黛、木通各10克。水煎日夜连服。“以通为用”治疗胆囊炎体会“以通为用”是指六腑的生理功能以畅通为基础,通则顺,顺则治,治则无病,所谓“传化物而不藏”是也。治疗六腑病症,必须把握住“以通为治”的原则。笔者遵循这一法则,临床应用中药治疗胆囊炎206例,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8、。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笔者自2000年至今共收治胆囊炎206例。其中男98例,女108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11a,最短2d;兼有胆石症者37例。 1.2 治疗方法 除疼痛剧烈者临时肌注强痛定或度冷丁止痛等对症处理外,全部门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不再应用其他 西药。1.2.1 基本方 柴胡、茵陈、大黄、芒硝、郁金、黄芩。1.2.2 加减法 肝郁气滞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槟榔、青皮、甘松等;肝胆湿热者加山栀、龙胆草、泽泻、厚朴、蒲公英等;肝阴不足者加当归、白芍、生地、枸杞子、麦冬等;瘀血停滞者加旋覆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兼有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路路通、莪术等。1.

9、2.3 煎服法 每副药(除大黄外)冷水浸泡60min,急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5min,此时纳入大黄,再用文火煎煮5min,然后将药倒出;再加水急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10min,将药液倒出。2次药液平均分为3次服用,每日1剂,饭后服用。7剂为1个疗程,间隔3d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最多服用4个疗程。2疗效观察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胆囊彩超检查无明显病理征)197例(95%),好转(症状和/或体征明显减轻,胆囊彩超检查仍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征)9例(5%),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最短7d,最长27d,平均14.6d。3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1993年10月2日初诊。突发右胁肋部疼痛4d,牵及

10、右肩背部疼痛,伴恶心,呕吐黄绿色苦水,口苦,便干,尿黄。在家静滴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来诊。查体:墨菲氏征(+),肝区叩击痛(+),舌红,苔黄厚,脉弦数。肝胆脾胰彩超示肝内胆管结石并胆囊炎。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治则:疏肝利胆,清泄湿热。处方:柴胡15g、茵陈蒿30g、青皮12g、川楝子12g、枳壳10g、山栀15g、黄芩15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入)、赤芍15g、香附15g、延胡索15g、半夏10g、甘草9g,水煎服。1剂痛轻,7剂胁痛消失,共服21剂后彩超复查:肝内胆管结石及胆囊炎声像均消失。平日用金钱草10g、郁金10g代茶饮,每周1剂以预防之。随访至今未

11、复发。 4体会 胆为六腑之一,“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囊炎属于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等病症的范畴。从生理角度讲,胆囊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其储存胆汁是暂时性的、调节性的,而排泄胆汁才是最终目的。胆汁只有按时顺利地排泄入肠道,才能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才能发挥出胆腑的生理功能,这就要求胆囊必须保持畅通无阻的良好状态,“以通为用”。从病理角度看,胆囊之病,或因于气机郁滞而排泄不利,或因于湿热内闭而排泄受阻,或因于瘀血停滞而胆管不通,或因于肝阴亏虚而胆管干涩,皆影响到胆汁的顺利排泄。胆汁与气血、湿热等邪气交互搏结。内阻不通则发为胁痛,外泛肌肤发为黄疸。病虽不同,病机则一,皆“不通为患”

12、也。根据以上理论指导,笔者在治疗胆囊炎时,一方面或利肝理气,或清热利湿,或活血化瘀,或滋阴柔肝,辨证用药以祛疾病之成因;一方面疏肝利胆,通腑泻下,因势利导以倡胆腑之生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归纳总结出上述系列组方,并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体会,“辨证用药”和“通腑泻下”是治疗胆囊炎组方用药的2个基本要素。“辨证用药”必须在“通腑泻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这正是“六腑以通为用”的具体体现。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效验方胆囊炎, 中医药, 效验, 慢性, 治疗急性胆囊炎未得到彻底治愈,胆结石、胆道机能紊乱等,均可形成慢性胆囊炎。发生胆囊壁增生,结缔组织增生,胆囊萎缩变小等病理改变。本病缺乏典

13、型的症状,表现有类似“胃病”的临床症状:消化不良,上腹不舒或隐痛,食欲不佳、腹胀、恶心等。行B超可作出正确诊断。中医称此为“胃脘痛”、“腹胀”、“胁肋痛”等。中医认为此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横逆等因所发。以下妙方,供治疗时选用。 1号方治疗方法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川楝各15g,枳壳12g,木香10g。水煎服。治疗效果本组103例,除19例伴有结石反复发作出现黄疸及造影、B超等检查发现胆囊颈部折叠畸形改作手术治疗外,其余84例中临床治愈78例,仍有症状者8例。按:湖南中医杂志。2号方治疗方法和中利胆汤柴胡、苍术、枳实、甘草各9g,白芍12g,白蔻仁、郁金、猪胆汁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日

14、服2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物。治疗效果本组62例,显效(症状、体征消失,B超、胆囊造影恢复正常,1年内未复发者)46例;好转(症状、体征缓解,B超、造影改善,1年内未复发者)14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好转后1年内有复发者)2例。总有效率为91.8%。有效病例服药最少者6剂,最多者32剂。按:湖南中医杂志。3号方治疗方法牛胆散鲜黑牛胆1枚,黑豆100g,郁金、半夏、枳壳、木香、白术各30g。将诸药装入牛胆内封口,待胆汁将药浸透后,置瓦上焙干,研末过筛,装入胶囊内备用。每次2粒,每日3次。1料为1疗程。忌食油腥。治疗效果治疗76例。痊愈63例,显效13例。按:新中医。4号方治疗方法柴胡疏肝散柴

15、胡、白芍、青皮、陈皮各20g,枳壳、川芎、香附、甘草、郁金、元胡各10g,厚朴6g,金钱草40g,茵陈30g。水煎服,每次300ml,每日2次,15天为1疗程。治疗效果治疗30例。治愈25例(1疗程7例,2疗程10例,3疗程8例),好转5例。按:陕西中医。5号方治疗方法自拟疏肝利胆汤柴胡、白芍各15g,枳实、黄芩、大黄、元胡、川楝子、郁金、半夏各12g,甘草6g。每日1剂。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之品,切勿饮酒。治疗效果治疗142例。治愈82例,好转49例,无效11例。按:陕西中医。6号方治疗方法蒿芩茵陈清胆汤(自拟)青蒿、茵陈、地骨皮各15g,黄芩、栀子、竹茹、枳壳、元胡、郁金(或姜黄)各9g,黄连、大黄(后下)各39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法:呕吐者,加重郁金1531g,大黄15g(后下),加半夏、茯苓各9g;腹胀者,加陈皮、豆蔻各39g;黄疸或便秘者,加重大黄、茵陈用量,加元明粉31g(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