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多少天说课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2922604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共有多少天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共有多少天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共有多少天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共有多少天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共有多少天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共有多少天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共有多少天说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一共有多少天说课.精品文档.说 课 材 料 黄鱼圈乡中心小学2017年10月 反思性说课材料时间:课 题一共有多少天学 科数学说课人李玉尧年 级二年级主题:利用点子图说出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说课内容:1、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天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的第二课的内容。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

2、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学习独立能力。通过学习7的乘法口诀,为接下去学习8、9的乘法口诀和计算关于7的乘除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供了有力帮助。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注重创新,选择教法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

3、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情境图,出示淘气、笑笑、叮当三个小朋友的对话,淘气说“再过两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 笑笑说“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一个星期有几天”,在这情景中由此而开始了新课的探究。2、小组合作教学法。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共同讨论“7的乘法口诀”、“如何记忆口诀”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

4、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主要运用了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因为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所以整节课没有出示完整的算式和口诀,而是让学生在看、填、想、做等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比较、分析中归纳7的乘法口诀及口诀规律。2、观察讨论法。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如何编

5、写7的乘法算式”,新编口诀中又观察讨论发现口诀的规律,以便熟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创新思维,优化程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一)通过情境图导出今天的课题(二)设置情境,探讨新知。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四块教学活动:1、编写口诀。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圈画点子图,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填表。有几个星期、 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根据“口诀”还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吗?、让学生讨论:怎样更快更好地记忆口诀?有什么规律?前面已对“26的乘法口诀”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本课的难点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2、熟记口诀 个别朗读口诀。 集体大声读口诀 师生对口诀。同桌之间互问互答口诀。4、巩固知识.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设计了一系列的习题(三)指引方向,课外延伸结束语(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板:7的乘法口诀这不仅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板书:这样的板书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