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3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2920203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3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3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3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3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3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3(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三 单元计划教材分析:本组教材编排了两篇讲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两篇略读课文灯光一夜的工作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三”和“回顾.拓展三”。学习本组课文,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前辈的优良平直,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佩和爱戴之情。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词语。2.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并能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4.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佩和爱戴之情,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继承光荣传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与作

2、者、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共鸣。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继承光荣传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单元课时安排:10 .十六年前的回忆三课时 11 . 灯光 一课时 12 .为人民服务 两课时 13 .一夜的工作 一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三 两课时 回顾拓展.三 一课时 授课日期:月 日 (星期一 )教学内容或课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3.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具与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

3、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2.简介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

4、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二、探究新知(一)初读课文,思考: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二)、学习本课生字词(小黑板出示)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1.读准字音。2.记清字形3.理解字意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僻静:偏僻安静。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三、巩固练习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课堂小结:说说通过本节

5、课的学习,你对李大钊有怎样的认识?设计思路抓住题眼,激发情思,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浓烈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背景资料的介绍有利用学生体会文章主题,为深化文章中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深入思考,在读中感悟,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合作交流,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布置作业:1.预习作业: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2.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走近作者二、简介时代背景三、学习生字词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

6、教学目标: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合作交流教具与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温故:听写词语二、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三、探究新知(一)、学习被捕前部分1.轻声读这一部分:2.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2)李大钊被捕

7、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二)、学习被捕时部分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2.思考:(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三)、学习被捕后部分1.带着以下问题

8、自学这一部分(小黑板出示)(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2.思考讨论:(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的?这说明了什么?(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四、巩固练习: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设计思路 引入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讨论中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的抒发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并结合具体的问题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明晰

9、作者所塑造的革命形象,让学生入情入境。自由发言,体会人物的品质。布置作业:1.预习作业:自己试着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2.课后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局势严重工作紧张10.十六年前的回忆不慌不忙保持严峻平静慈祥安定沉着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学难点:掌握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方法

10、:交流感悟教具与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学习第四部分(1)轻声读(2)语言练习(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二、总结课文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什么样的精神品质?a)对亲人充满慈爱。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

11、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领悟表达,展示收获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四、拓展练习:升华情感,读写结合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2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

12、?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五、课堂小结:同学们,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是我们每个人深受教育。设计思路通过轻声朗读,让让学生体会作者继承父志,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朗读与交流结合,益脑学生从文中的具体事例中,深刻的感受父亲坚贞不屈,不畏牺牲、蔑视敌人等高贵品质。感受恰当使用章法的表达效果,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巧妙的运用。拓展练习,再次深化文章的中心。布置作业:1.预习作业:预习灯光。2.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文法: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 感悟: 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13、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灯光教学目标:1.“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教学重点: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教学难点: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具与学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板书课题。.练说。教师提问:(1)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2)

14、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读通课文,理解词语2.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3.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4.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5.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6.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7.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