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规划实施及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一、京沪高铁规划实施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即开展前期研究 工作,历时十余年,历任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铁 道部会同科技部、中咨公司、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做了大量前期 研究工作1990年 12 月,铁道部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 方案构想报告》1997 年3月,铁道部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新 建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项目建议书》在经过对项目建设的必 要性、紧迫性,以及轨道方式等进行了反复研究比选论证后, 2004 年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国务院上报了项目建议书2006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议书,提出建设京沪 高速铁路对缓解京沪铁路运力长期严重紧张局面、促进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充分 论证、科学比选,各方面就技术方案等重大问题基本取得一 致,项目建设时机已经成熟要认真制定装备国产化方案, 加强对引进动车组等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切实提 高装备国产化水平,确保高速铁路建设自主性,打造中国品 牌2006 年 3 月份,铁道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了可行性 研究报告,11 月份中咨公司完成了评估,对可研报告予以总 体肯定,认为京沪高速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重大交通工程,对 解决京沪通道铁路客运能力长期严重紧张局面,构建完善的综 合交通体系,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现代化水 平,促进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快建设是必要的。
2007 年 8 月国务 院批准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京沪高速铁路是国 家战略性重大交通工程,投资巨大、影响广泛、意义重大、 举世瞩目有关各方要以高度的责任感,高标准、高质量地 把这条铁路建设好2007年 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京沪高速 铁路建设领导小组2008 年 1月,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2008 年 4 月 18 日,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2010 年 11 月, 京沪高铁全线铺轨完成2011 年 6 月底开通运营京沪高速铁路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的主干线,前期准备 开展最早、建设需求最迫切、技术标准最高、社会影响最大 项目建成后,北京至上海客车全程运行时间将由目前的 14 小 时缩短至 5小时以内,通道单向客运能力达 8000万人/年,既 有京沪线货运能力可以达到 1.5 亿吨/年左右,实现“人便其 行、货畅其流”,形成运力强大、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运输 通道,对于形成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络,有效发挥快速客运网 络规模效益,促进我国铁路装备和科技水平现代化,开创铁路 客运新局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缓解铁路运输“瓶颈”制 约,构建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运输体系,密切环渤 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各大区域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产 业结构,增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率先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京沪高铁节能环保 京沪高速铁路自北向南贯穿了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沿 途江河纵横、城市密布、人口众多,农业耕地资源稀缺高铁 建设除了要研究解决诸如风景名胜区保护、土地资源保护、植 被保护、水土流失防治以及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等 各种环境问题外,还要针对高速铁路的特点,研究解决噪声、 振动防治等环境问题京沪高速铁路科学采用“以桥代路”、 无砟轨道工程,有效地节省了土地,大量减少了征地拆迁,较 好地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中,按照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目标要求, 把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摆到同等重要位臵,创新环境保护管理 机制,优化环保设计,全员贯彻环保理念,为探索我国高速铁 路环保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突出土地的节约利用 对工程设计方案不断论证和优 化,使得土地节约的成效显著全线桥梁比例达 81%,研究压 缩了桥梁地段征地范围,由原来的 21 米减少到 18 米;与沪汉 蓉铁路、宁安城际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及各联络线路并行地段, 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设计上尽可能地减少并行间距,减 少夹心地、提高土地利用功效;避免高填深挖,采用支挡收坡 措施,减少路基工程占地。
2.加大噪声振动污染防治首先考虑改善工程设计,提高 构筑物和车辆设计标准,降低噪声振动源强如:采用加大接 触网张力;采用先进流线车型;采用II型板式无砟轨道,跨区 间无缝线路,提高轨道平顺性,采用大体量的桥梁墩身和箱梁 等,减小高速列车的噪声和振动其次,在噪声传播途径控制 上,实施了声屏障措施根据报告书批复意见、现场敏感点的 变化以及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和增加了声屏障的设臵范围,全 线共计设臵声屏障 325公里,比环评阶段 250公里有较大增加3.强化生态保护措施线路选线时,绕避了凤阳明皇陵遗 址和常州寺墩遗址穿越蚌埠龙子湖、镇江南山、南京牛首祖 堂风景名胜区的线路选线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尽量减少工 程对景区的切割采用了桥梁方案从阳澄湖区边缘地带穿越, 减少工程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阳澄湖路段的桥梁施工中, 将设计中采用的“钢栈桥和钢管桩平台”施工方案优化为“双 排桩筑坝围堰”,以湖底泥为材料构筑围堰,桥墩及基础施工 等工序均在围堰内进行,施工结束后再将底泥围堰平整恢复 这种方法仅在围堰施工期对湖床造成短期局部扰动,将水上施 工改为陆地施工,将湖区桥梁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 大限度地保护了阳澄湖水质。
工程边施工、边恢复,并严格控制工程活动范围,不对周 边生态造成大的扰动取弃土场等及时实施了防止水土流失的 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原路基坡面的植物防护设计, 开展了全线的景观设计研究,对桥梁下部、路基坡脚和堑顶外 侧至用地界内的绿化方案做了重点研究根据绿化工程设计方 案对全线进行了绿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路基地段的绿化,使 其尽快形成稳定的植被体系同时加强沿线各站点绿化,确保 与城市文化景观相协调4.创新环保管理机制京沪高铁建设中,建立了完善的环 保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编制了《建设期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环保工作方案》等指导文件,为各标段的环保工作提供了技 术支持将环保监理工作纳入工程监理范畴,并委托开展专项 环保监控工作,不仅为铁路建设,而且对类似其它工程的环境 监管提供了借鉴三、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 1.98 万亿元, 是“十五”投资的 6.3 倍;新线投产 1.6 万公里,复线投产 1.1万公里,电气化投产2.1 万公里,分别是“十五”的2.3、 3.1 和 3.9 倍客货运输方面,从 2005 到 2010 年,旅客发送 量由 11.56 亿人增长到 16.8 亿人,增长 45.3%;货物发送量 由 26.83 亿吨增长到 36.3 亿吨,增长 35.3% ;总换算周转量 由 26788 亿吨公里增长到 36406 亿吨公里,增长 35.9% 。
总体 来看,铁路“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圆满完成,并为铁路“十 二五”接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 展仍处于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 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保 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 城镇化,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同时也对铁路发展提出了明 确要求,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基本建成国家快速 铁路网”、“发展高速铁路”这对铁路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转变发展方 式,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开创铁路科学发展新 局面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上突出贯穿主题主线,在路网建设 方面,注重规划指导,把握发展节奏,合理安排建设规模、标 准和进度,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科学有序、依法规 范推进铁路建设;在运输经营方面,突出抓好运输安全,提升 服务水平,强化市场营销,发展多元化经营,强化经营管理, 提高经营效益;在体制机制方面,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提 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铁路发展活力。
1. 路网规模在“十一五”续建规模和目前已批可研项目 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贯彻国家区域 发展战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新疆、西藏等国家重点区域发 展战略,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更 加注重需求与可能、技术与经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资金 筹集与财务可持续等原则,合理安排“十二五”铁路建设规模 “十二五”计划完成新线投产 3.0 万公里左右固定资产投资 控制在 2.8 万亿元左右为努力实现“十二五”建设规划目标, 在具体项目实施安排上突出重点,把握节奏,坚持“保在建、 上必需、重配套”原则保在建,就是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必 须确保,着力抓好质量安全,落实好配套资金,确保国家重点 项目按期建成投产,早日发挥效益;上必需,就是分清轻重缓 急,分类推进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对经济社会发展 急需的项目以及路网干线缺失路段、通道卡脖子路段、路网布 局断头路段项目优先安排开工建设;重配套,就是着眼提高路 网综合运输能力,抓好配套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实现点线能 力协调、设施设备配套,实现综合能力和效益最大化2. 总体目标到 2015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 12 万公里 左右,其中快速铁路 4.5 万公里左右,西部铁路 5 万公里左右, 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 50%和 60%以上。
基本建成快速铁 路网,基本覆盖省会及 50 万人口以上城市,区域间时空距离 大幅缩短,旅客出行更加便捷大能力区际干线和煤运通道进 一步优化完善,为重点物资和跨区域物资运输提供保障形成 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绿色的铁路运输网络,基本覆盖全 国 20 万人口以上城市及经济区域,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3. 发展重点任务建设发达完善铁路网以“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为骨架, 包括区际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等构成的快速 铁路网基本建成,总规模达 4.5万公里,基本覆盖全国 50万 人口城市以区际干线和煤运通道为重点的大能力通道基本成 网,为重点物资和跨区域物资运输提供保障,区际干线网总规 模达 7 万公里左右加快以西部为重点的路网开发性新线建 设,不断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其中西部地区铁路 5 万公里左右 强化枢纽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干线与枢纽协调发展,加强与 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发挥综合运输体系组合效率和整体优 势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通道建设,建设东北、西北、 西南等进出境铁路和国土开发性边境铁路,促进我国与周边区 域的合作交流全面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 ,提升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水 平,提高通信信号现代化水平,强化基础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品。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以快速铁路网特别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为 重点,全面强化安全基础建设,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 安全管理水平,实现铁路运输持续安全稳定大力推进铁路信 息化建设,以运输组织、客货服务、经营管理三大领域为重点, 全面提升铁路信息化水平提升服务水平,以加快转变运输经 营方式为重点,创新运输组织,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市场营销, 拓展运输市场,实现客货运输持续增长推进多元化发展,统 筹各类资源,延伸服务链条,拓展经营领域,提高发展质量, 提升经营效益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彻落实加快建设 “两型”社会要求,进一步完善节能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 和政策引导体系,建立铁路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和机制加快转 变发展方式,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推进铁 路体制改革,增强铁路发展活力在部省合作基础上,探索路 网干线、城际铁路及地区支线分类合作建设和管理新模式加 强人才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