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体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2911589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体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体现“近、实、活” 新课程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当的情境,使知识的学习赋予生活的意义。因为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微格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传承呈现灵动的状态。为了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本人认为要在“近、实、活”三个字上下功夫。一、情境创设要追求一个“近”字l.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如果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欲望的。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2接“近”学生学习起点。有效数学

2、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如果教学情境与学习起点脱节,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教师如何把握学习起点,一方面可以通过深人研究教材,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前小调查或谈话来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3走“近”数学学习主题“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出示情境图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往往是海阔天空,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时间在这种“流连忘返的情境对白”中很快流逝了,结果是花了很

3、大力气还没有涉及到自己预设的数学问题上来。避免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比如,当教师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宽泛性问题后,待学生思考一会儿,就可补充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使学生尽快进入数学学习主题,展开数学思维。二、情境创设要注重一个“实”字1内容要“真实”。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王丽同学去商场买旅游鞋,有两种款式她都比较喜欢。第一款标价是每双127元,第二款标价是5双共5

4、65元,哪种款式更便宜?便宜多少元?”该情境 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说:“我看到商场 里的鞋子都是标单价的,没有标5双一共多少元的。”可见,这种与生活实际不符的虚假情境,不但起不到情境本身的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负面效应。2形式要“朴实”。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些什么。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过于繁杂的教学情境不仅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造成主次不清,还会扰乱学生思维,造成选择性偏差。比如,教师如果受制于多媒体课件,会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往往会

5、忘了学生的存在,顾及不到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也就会失去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力争朴实无华。3运用要“务实”。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价值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一堂数学课创设了情境就是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要看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一个情境不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该情境是没有内涵的,只是追求表面的“轰动效应”,也就成了课堂的装饰或摆设。例如,有一位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有趣,一会儿以奥运话题导人新课,一会儿是天线宝宝来探究新知,一会儿又来了李咏叔叔主持“幸运52”巩固知

6、识,这种追求表面形式而缺乏数学味的情境,只能搞得学生眼花缭乱。可见,教师在运用情境开展教学时,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三、情境创设要突出一个“活”字1激“活”思维。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蕴涵着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这是评价数学教学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要素。如果教师呈现的情境,学生只是停留在情景的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这种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是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2诱“活”气氛。在确保能激活思维和操作简便的前提下,所创设的情境

7、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问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神秘地拿出一只黑色的袋子,学生眼睛“唰”地一下都集中在了老师身上,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袋子里装着什么东西?老师告诉学生里面装着红绿两种颜色的小圆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第一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小圆片?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扫兴中又跃跃欲试。老师又让学生猜第二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第三次呢?学生兴趣盎然地猜着,越往后学生越容易猜对。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为什么能猜得这

8、么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在学生的“兴奋点”上将他们引入“找规律”的自主探索活动之中。3用“活”情境。本人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的情境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当教师用“砖”敲开“门”之后,即导入新课后,该情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大量时间还是脱离情境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本人认为,一堂数学课情境不宜过多,而要将一个中心情境用足、用活,将它巧妙地贯穿于多个教学环节中,让情境的设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放学时,小红的作业本不小心被小明装进书包带回家了,小红要做家庭作业必须拿回作业本,可以采取什

9、么办法?”学生顿时议论开了,有的认为小红去小明家拿,有的认为小明要把它送到小红家(理由是小明拿错了,而且他是男生)。老师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又动起了脑筋,先是认为在某一地点接头,后来发现这样浪费时间(先到的一方要等另一方)。于是又展开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最合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小红和小明的速度以及两家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计算相遇时间。该情境将“相遇问题”的本质结构巧妙地隐含在一个生活事件中,学生解决了这个生活事件,也就深刻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内涵,该情境始终贯穿于整个新知学习过程中。总之,教师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既要抱着务实的态度,又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从而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