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学基础题库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2891590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深中医学基础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精深中医学基础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精深中医学基础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精深中医学基础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精深中医学基础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深中医学基础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深中医学基础题库(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1.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涵是 A、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C、 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D、 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E、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与社会相互统一2. 中医学的根本特点是 A、 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 同病异治和疾病同治C、 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D、 四诊八钢和辩证施护E、 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3. 如下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A、 水痘B、 麻疹C、 风寒感冒D、 头痛E、 恶寒4. 如下表述中属于“症的是 A、 肺痈B、 消渴C、 肝阳上亢D、 心血亏虚E、 恶寒5. 如下阴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 A、 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B、 阴和阳即是矛盾C、 阴和

2、阳带表相互对立的事物D、 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关联的事物属性E、 阴和阳代表相互关联的事件6. 如下选项中属于阳的现象是 A、 畏寒肢冷B、 情绪抑郁C、 面色萎黄D、 神采奕奕E、 少气懒言7. “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相互转化B、 阴阳互根互用C、 阴阳相互消长D、 阴阳对立制约E、 阴阳动态平衡8. “寒极生热 ,所表现的阴阳关系是 A、 阴阳交感B、 阴阳互根C、 阴阳对立D、 阴阳消长E、 阴阳转化9. “寒者热之治如此,所表现的阴阳关系是 A、 阴阳交感B、 阴阳互根C、 阴阳对立D、 阴阳消长E、 阴阳转化10. “阴胜如此阳病所表现的阴阳关系是 A、 阴阳消长B、 阴阳

3、制约C、 阴阳转化D、 阴阳平衡E、 阴阳互用11. 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 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12. 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13. 如下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序的是 A、 筋、肉、脉、皮、骨B、 青、赤、黄、白、黑C、 酸、苦、甘、辛、咸D、 怒、喜、思、悲、惊E、 肝、心、脾、肺、肾14. “见肝知病,知肝传脾是指 A、 木克土B、 木疏土C、 木乘土D、 木侮土E、 木生土15. 五行中,被水克的一行是 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16. 五行中,土的所不胜之行是 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17.

4、主管生长发育的脏是 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18. 心为“君主之官的理论根底是 A、 心主血脉B、 心主神明C、 心在五行中属火D、 心开窍于舌E、 心为生之本19. 与情志调畅有关的脏是 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20. 称为“华盖和“娇脏的脏是 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21. 具有“升举脏功能的,维持脏位置相对稳定的是 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22. 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23. 具有促进脾运化作用的是 A、 心的功能B、 肝的功能C、 脾的功能D、 肺的功能E、 肾的功能24. 脾称为

5、“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根底是 A、 脾主运化水液B、 脾主运化水谷C、 脾主升清D、 脾主统血E、 脾喜燥恶湿25. 心在体合 A、 骨B、 筋C、 脉D、 皮E、 肉26. 具有“主四肢作用的是 A、 心的功能B、 肝的功能C、 脾的功能D、 肺的功能E、 肾的功能27. 肾其华在 A、 毛B、 骨C、 筋D、 发E、 面28. “在液为汗的是 A、 肺B、 肝C、 脾D、 心E、 肾29. 以降为用,以通为顺的脏腑是A、 胆B、 大肠C、 小肠D、 胃E、 膀胱30. 关于三焦说法错误的答案是A、 是人体最大的脏腑B、 是元气运行的通道C、 是水液运行的道路D、 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E、

6、 与小肠相表里31. 小肠的生理功能是A、 传化糟粕B、 排泄胆汁C、 泌别清浊D、 受盛化物E、 运行水液32. 脏腑的表里关系错误的答案是A、 心与小肠B、 肺与大肠C、 脾与胃D、 肝与三焦E、 肾与膀胱33. 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元气B、 宗气C、 营气D、 卫气E、 中气34. 与气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 心、肝、脾B、 肺、肝、肾C、 肺、脾、肾D、 肝、脾、肾E、 心、肺、肾35. 临床上出现自汗、多尿,说明气之功能减退的是 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中介作用36. 易于感冒明确气功能减退的是 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 防

7、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中介作用37. 机体神志活动的物质根底是 A、 精B、 气C、 血D、 津E、 液38.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A、 心脾肝肾的功能B、 心脾肝肺的功能C、 心肝肺肾的功能D、 脾肺肾肝的功能E、 心脾肺肾的功能39. 与津液代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 肝脾肾的功能B、 脾肺肾的功能C、 心肝脾的功能D、 脾肺心的功能E、 肝肺肾的功能40. 具有滋养全身作用的气是 A、 元气B、 宗气C、 营气D、 卫气E、 脏腑之气41. 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A、 元气B、 宗气C、 营气D、 卫气E、 脏腑之气42. 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 A、 元气

8、B、 宗气C、 营气D、 卫气E、 脏腑之气43. 气虚引起血虚的理论根底是 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能养气44.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 气能生血B、 气能化津C、 气能摄血D、 津能载气E、 津血同源45. 关于经络表示错误的答案是A、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B、 纵横交织,遍布全身C、 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D、 包括血管和神经E、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46. 不属于经络的生理功能的是A、 沟通联系B、 主司运动C、 运输渗灌D、 感应传导E、 调节平衡47. 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A、 从足走头B、 从头走足C、 从胸走手

9、D、 从手走头E、 从足走腹48. 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 从足走头B、 从头走足C、 从胸走手D、 从手走头E、 从足走腹49. 分布于头侧的经脉是 A、 太阳经B、 阳明经C、 少阳经D、 厥阴经E、 太阴经50. 循行于上肢侧后缘的经脉是 A、 手少阴心经B、 手厥阴心包经C、 手太阳小肠经D、 手少阳三焦经E、 手太阴肺经51. 手足三阳经交接于 A、 手B、 足C、 头D、 腹E、 胸52. 手足三阴经交接于 A、 手B、 足C、 头D、 腹部脏E、 胸部脏53. 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的经是 A、 手厥阴肝经B、 足少阳胆经C、 足阳明胃经D、 手太阳小肠经E、 手少阳胆经54.

10、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的经是 A、 足厥阴肝经B、 足少阳胆经C、 足阳明胃经D、 手太阳小肠经E、 手少阳胆经55. 督脉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 调节阳经气血B、 调节阴经气血C、 调节十二经气血D、 约束诸经E、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56. 任脉又被称为 A、 阳脉之海B、 阴脉之海C、 十二经脉之海D、 气海E、 血海57. 经络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A、 十二经脉B、 奇经八脉C、 十二经别D、 十二经筋E、 络脉58. 督脉又被称为 A、 阳脉之海B、 阴脉之海C、 十二经脉之海D、 气海E、 血海59. 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A、 其性开泄B、 易伤津血C、 易于动血D、 其性重浊E、 其

11、性凝滞60. 风为百病之长是指 A、 风善行而数变B、 六气皆可化风C、 六淫多附于风邪侵犯人体D、 风邪致病发病较急E、 风邪致病发病较快61. 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是由于 A、 湿邪重浊,留滞机体B、 湿性粘滞,不易祛除C、 湿为阴邪,阻滞气机D、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E、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62. 寒主收引是指 A、 寒性重浊粘滞B、 寒邪损伤阳气C、 寒邪阻滞气机D、 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E、 寒为阴邪,易伤下部63. 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A、 易耗气伤津B、 易于动血C、 易于挟湿D、 易于生风E、 易于伤肺64. 燥邪最易伤 A、 肺B、 心C、 肝D、 脾E、

12、 肾65. 症见头重如布帛,身体沉重者,多因外感: A、 暑邪B、 寒邪C、 燥邪D、 湿邪E、 风邪66. 湿邪致病出现小便浑浊,大便溏泻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 A、 湿性重浊B、 湿为阴邪C、 湿性粘滞D、 湿性趋下E、 以上均不是67. 七情伤脏,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如下哪一项不对 A、 怒如此气上B、 喜如此气缓C、 悲如此气消D、 恐如此气乱E、 思如此气结68. 七情的致病特点表示错误的答案是A、 七情致病以心、肝、脾多见B、 直接伤与內脏C、 影响脏腑气机D、 影响病情变化E、 七情致病以肺、脾、肾多见69. 饮食失调表示错误的答案是A、 主要伤与脾胃B、 大病后脾胃虚弱,可因伤食导致复发C、 过饥过饱都会发生疾病D、 不洁饮食可引起胃肠疾病E、 偏食会导致气血不足70. 劳逸失度表示正确的答案是A、 劳动会致病B、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C、 过逸有利于保养正气D、 劳神过度易伤气E、 房劳过度易伤心血71. 下述哪一点不属瘀血致病的临床表现 A、唇甲色淡B、肌肤甲错C、刺痛拒按D、出血紫绀E、肿块固定72. 痰饮的形成与以下哪脏关系不密切 A、 肝B、 脾C、 肺D、 肾E、 三焦73. 关于发病表示错误的答案是A、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在因素B、 邪气入侵时发病的重要条件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