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285791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目录一、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一)学术文化意识淡薄:本真主义缺失,功利主义盛行 3(二)学术风气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失范,学术监督缺位 4(三)学术权力失位严重: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势微 4二、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4(一)继承与发展学术文化,积极营造学术至上的良好氛围 41必须把学术文化建设作为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42协同创新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观念 5(二)弘扬和培养学术道德,建立健全学术监督的体制机制 51建立学术信用档案 52建立协同创新的学术规章制度 6(三)尊重和用好学术权力,构建助推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61树立学术权威

2、 62建立学术权力运行机制 7三、学术风气营造方法 8(一)成立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 8四、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模式 9(一)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平台模式 9(二)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的平台模式 10(三)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平台模式 10(四)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的平台模式 10五、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 11(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11(二)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 11(三)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四)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12(五)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 12(六)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

3、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12(七)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 13(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13六、创新文化创建理念和体系 14(一)确立创新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14(二)凝练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14(三)规范创新文化建设原则 15(四)明确创新文化的内容 151、精神层面 152、制度层面 153、可视层面 16(五)建立创新文化建设的体系 16七、创新文化建设三阶段 16(一)初期:抓认识、 抓基础、抓交流、抓培训、抓考评 16(二)中期:搭建学习交流、文化传播和支部建设平台 17(三)后期:突出重点、抓好特色创建 18八、创新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 20(一)推行用人制度化、管理公司

4、化、分配多层化的运行机制 20(二)实行“一单位一策”的管理模式 20九、创新社会办公益文化的机制 21(一)建立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招商机制 21(二)创新社会办文化机制 21(三)建立社会办创作机制 22十、创新科技节举办措施和政策建议 22(一)突出主题 23(二)普及知识 23(三)开放互动 23(四)寓教于乐 24为了利于我们的创新创业主题相关的项目的开展, 我就创新文化 氛围的营造方法做了研究,其解决方案的大体思路是先分析当前学术 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再得出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和学 术风气营造方法,再结合我们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平台资源, 研究 如何构建我们项目区域的协同创

5、新平台与模式和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与体制,从而思考我们的创新文化创建理念和体系和得出创新文化建 设三阶段、创新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 创新社会办公益文化 的机制、创新科技节举办措施和政策建议。在基于以上解决方案的思路,首先来研究一下当前学术文化存在 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学术文化是一种学术思想、学术信念,它对 专家学者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发挥着 作用。实现协同创新,必须建构一种自由开放、追求真理、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弘扬遵守学术道德的学术文化,以促进学术的 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强化和提升学术权力,让学术生产真正由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学

6、 养较为深厚的专家学者主导,按照学术规律进行,应成为学术文化的 主流。一、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学术文化意识淡薄:本真主义缺失,功利主义盛行学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发明、是发现、是发展。当前在学术 研究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性和学术浮躁的行为,导致创新性学术研究缺乏。(二)学术风气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失范,学术监督缺位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及学术规 范建设的规定,但学术造假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 原因,除利益驱动以外,还在于学术规范及惩罚的机制不健全。(三)学术权力失位严重: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势微在行政权力极易过分膨胀的影响下,

7、 从而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约 束学术自由,降低学术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产生负面效应, 学术权力式微。二、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一)继承与发展学术文化,积极营造学术至上的良好氛围1 .必须把学术文化建设作为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学术发展离不开学术自由。自由是创造的源泉,是追求高深学问 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 是学术人最为优良 的精神气质。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必须有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没有 思想自由,就没有学术繁荣。在科学研究中,只有遵循学术自由的原 则,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才能有力地推进学术发展。仓噺能否成功,未知性很大。学术研究,尤其是原始性创新,必 须鼓励

8、冒必要的风险,宽容可能的失败。2.协同创新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观念学术创新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技创新的根本, 没有学术上的卓 越,协同创新中心就不可能有能力承担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不可能为 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协同创新中心,学术至上是整个组织的价 值观和运转的主轴。在优良的学术文化中,学术至上意味着学者开展学术生产主要是 为了学术自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追逐学术之外的功利性价值; 意味 着与学术的自身要求相悖的浮躁与功利之风必须受到遏止;意味着大学中的管理主义需要消解,“行政至上”的错误观念需要纠正。(二)弘扬和培养学术道德,建立健全学术监督的体制机制学术自由与其他形式的自由一样,也有着许

9、多制约的因素,如它 不能违背社会基本的道德标准,不能违背学术本身所肩负的道义准 则,也不能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违背。学术自由是与学术责任密切相 关的,在遵循学术自由的同时,尤其应当履行学术责任,遵循一定的 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强调科学研究中学者的自律行为和法律对于学 者的约束作用,使广大教师明确作为一名学者所应该坚持的学术道德 标准,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忍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 科学精神,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身体力行。1.建立学术信用档案学术信用的好坏,对科技创新能否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 响。在协同创新中,应给每位科研人员建立学术档案,将课题完成情 况和平时的学术信用记录

10、在案,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戒措施,对学术 信用好的人员优先支持,对学术信用差的可采取批评、警告、限制申 请课题等措施。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遵循学术 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法律,杜绝剽窃、抄袭、领先等学术失范行为, 反对学霸作风,保护创新者的智力劳动成果。2.建立协同创新的学术规章制度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学术规范的意见, 出台落实学术规范中 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规定,制定违反学术规范及道德的惩戒措 施,促进学术规范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及时妥善处理学术 不端行为,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 成立专门 的学术监督机构,完善学术举报制度,处理学术违规人员。这对于

11、规 范学术活动、激励学术活动有序进行有着重要作用,在制度层面上起 到弘扬学术道德、惩处学术失范的作用,以此保障学术自由活动的良 性开展。(三)尊重和用好学术权力,构建助推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1.树立学术权威学术的权威性是不分时空的,是可以跨越国界和组织的,是为所 有学术人所追求和崇敬的。学术本身没有权力,但是学术权威可以转 化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同,真正的学术权力是由学术委员会独 立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而且应成为对学术活动具有决策性的权力。学术不仅有权威,还有权利,就是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学术必 须保持独立,思想必须保持自由。学术问题只能由具有学术专长的人 作出判断,如果没有学术专长,那么就

12、丧失了对学术问题作判断的基 本资格。通过制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制度、章程,规定一般的领导及行 政负责人不能进入其学术委员会,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 养、较好的全局观念和履职能力、较高的专业造诣、良好的学术道德 和学术声望的专家学者为主导,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有效隔 离,以避免行政权力对学术的过度干预,真正实现学术独立。2.建立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依法制定章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 )的有关规 定,制定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章程, 成立由专家学者主导的学术 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和管理中的作用, 积极探索学

13、 术委员会发挥作用的机制,使学术委员会成为协同创新中心最高的学 术审议机构,成为学术研究的决策机构,成为学术行为的仲裁机构。 学术委员会可以完全依照学术规律来管理学术研究,可以就学术问题 单独召集会议,独立作出有关决议,委员会形成的决议应该成为行政 决策的依据;学术委员会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术行为,尊重学术自由,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 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三、学术风气营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为弘扬学术文化、规范学术行为提供重要保障。(一)成立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并下设的“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 员会

14、”,为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为倡导拼 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为形成有利于 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提供保障。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以推进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确保学术 质量为生命,坚持引导和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营造协同创新中心 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质量、水平和影响。创新中心“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学校学术风气建设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文件;开展学术风气建设、良好 学术风气和精神风尚的宣传;对学术失范的不端行为进行调查, 提出 处理建议意见;为专家学者自由开放地交流学术思想, 搭建中心专属 的“网络论坛”;完成中心

15、学术委员会和各协同创新主体委托的相关 工作。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机制,是实现协同创新的保证。崇尚学术文 化,应成为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及政产学研用等各协同创新主体文化建 设的主流。在学术文化建设上,要以人为本,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的良好氛围,应保护学术自由、遵守学术规范、鼓励创新创造;要给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禁锢与束缚, 让学 者们在自由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学术研究,在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实现学 术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顺利实施“跨学科学术文化交 流与协同创新合作”夯实基础。四、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模式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 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已有的基础,汇聚社会 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 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 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一)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平台模式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应依托高等学校的优 势特色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