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285367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简答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药剂学.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集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有: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体统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2. 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剂型因素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与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

2、相互作用;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 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3. 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4. 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5. 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作用。 1)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设计新药或提高制剂的质量; 2)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设计合理与优质的新剂型; 3)研究机体的生理功能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设计缓控释制

3、剂;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奠定基础; 5)通过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研究药物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的吸收因素,开放药物新的给药方法;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指导中药新药的开放、研制。6、简述载体媒介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载体媒介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数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7、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

4、,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近一倍。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 1、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由于药物的吸收差或受到胃肠分泌的影响。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小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吸收。剂型因素也有很大影响,药用辅料的性质与药物相互作用均影响其生物利用度。2、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无定形药物或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剂型增大药物表面积;制成复方制剂或改变制剂促使酶代谢饱和等;制成前体药物。8. 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5、 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包括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增加表面积药物,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 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9. 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1) 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静脉,因此也不存在首过效应。2) 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

6、可绕过肝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3) 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4) 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 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6) 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当

7、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代谢作用。10. 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药物经皮给药速率随身体部位而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的。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老人和男性的皮肤较儿童、妇女的渗透性低。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也影响经

8、皮渗透的性能,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11. 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12. 为什么微粒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如何延长微粒在血液中循环时间?常规设计的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很快就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因此半衰期很短。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干扰吞噬细胞对微粒的识别过程。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表面修饰技术,该技术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非离子型聚

9、合物以共价键的方式引入到微粒表面,既提高了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又明显增加了微粒的空间位阻,使微粒具有隐蔽性,不易被识别,从而达到长循环的目的。13. 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的作用。 药物代谢酶主要位于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胞液、溶酶体,以及核膜和胞浆膜中。药物代谢酶通常又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两大类。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位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黏膜、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非微粒体酶系: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

10、、肠黏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车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由这组酶系代谢。14. 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P125)给药系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的光学特异结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酶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动学1、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估算药物或代谢产物的可能积蓄;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之

11、间的关系;探讨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从药物动力学观点对药物质量进行认识和评价;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4、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的特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1)吸收相,给药后血药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2)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较快;3)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渐渐衰

12、减。7、重复给药与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体内过程有何不同? 与单剂量给药不同的是,重复给药时,由于第二次给药前体内药物尚未消除完全,所以体内药物量在重复给药后逐渐积蓄。随着不断给药,体内药物量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稳态。稳态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等于给药速率,血药浓度维持在稳态,即在一恒定的范围内波动。11、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

13、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赖性。 13、药物在体内哪些过程易出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与药物代谢有关的可饱和的酶代谢过程;2)与药物吸收、排泄有关的可饱和的载体转运过程;3)与药物分布有关的可饱和的血浆/组织蛋白结合过程;4)酶诱导及代谢产物抑制等其他特殊过程。14. 为什么在药动学中应用统计矩。室模型分析已广泛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但它并不

14、适用于所有药物。当某些药物分布非常缓慢时,其体内过程并不严格按室模型进行,对它进行严密的药物动力学分析非常复杂。在多室模型的药物动力学分析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应用简单的统计矩理论,可解析、处理和表征药物的动力学特征。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隔室的分析方法。它不需对药物设定专门的隔室,也不必考虑药物的体内隔室模型特征。目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体内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的药物。15. TDM在临床药学中有何应用? TDM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有: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2)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3)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4)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5)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

15、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16. TDM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目的是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以及患者是否按医嘱用药提供重要依据。以下情况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如地高辛、茶碱等;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水杨酸盐等;3)肝、肾、心及胃肠功能损害;4)合并用药;5)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17、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 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述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