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2832379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第九章 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本章关键点可连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要适应这种要求,就有必须对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法的目标进行新的评定和定位,应该从保护和改进环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协调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优秀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实现可连续发展。第一节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高速发展。根据传统模式,严重的环境污染无法避免。那么,中国现在应该怎样对待和处剪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能否处理好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

2、关系?能否做到既发展了经济,又不贻害后代子孙?世界环境问题教授宋荔指出:只要重视政策设计和调整,完全能够避免重蹈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经历过严重的环境恶化的覆辄。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个产业2鱼和熊掌能够兼得,环境保护和发展能够双赢、 环境保护和发展能够兼顾。、摆脱传统三段式,创新中国环境保护路。二、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效环境保护前景堪忧:环境保护法律亟待完善:1、环境法的生产力发展功效两个认识误区:环境保护和经济相互对立;片面强调经济发展;2、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平衡和调整功效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有同一性和冲突性。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公益“双增”。3、环境法对经济

3、发展的非理性环境不良后果的控制功效4、现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基础环境公益和基础经济公益应该满足。确立公益最大化标准。限制开发标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理念传人中国,我国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循环经济并掀起了一股热潮。到现在为止,有关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结果己颇为丰富,但循环经济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有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结果更少。且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尤其是有关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指导。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二、循

4、环经济的特征循环经济的特征关键表现为:第一、观念先行性。第二、技术先导性。第三、物质循环性。第四、主体多元性。第五、效益综合性。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和发展阶段一、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指的是各类资源在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循环流动模式,经过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实现各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友好统一,人类的长远发展。人类借助于必须的技术和设备,从生态系统中开采所需资源,一部分资源投入到了经济系统,经过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生产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产品,进入到社会系统供人类享用并在社会系统中循环利用,另一部分资源直接投人到社会系统供人类直接享用。各类资源经过经

5、济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后不但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进入社会系统循环利用。而且还产生了部分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害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能够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人为分解废弃物.这类废弃物进入到人为分解系统,经过人为分解后实现了部分资源再生。重新回流到经济系统继续循环利用,同时将极少许废弃物经过合适的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自然分解后实现自然资源再生,供人类重新使用;另一类是极少许不可人为分解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经过合适的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自然分解后实现自然资源再生,供人类重新使用。进入社会系统的各类资源和产品经过社会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后,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

6、产生了三类废弃物,第一类是可直接回收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重新回流到经济系统继续循环利用;第二类是不可直接回收但可人为分解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进入到人为分解系统。经过人为分解后实现了部分资源再生,重新回流到社会系统或经济系统继续循环利用,同时将极少许废弃物经过合适的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自然分解后实现自然资源再生供人类重新使用:第三类是极少许的既不可直接回收利用又不可人为分解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经过合适的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自然分解后实现自然资源再生,供人类重新使用。二、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在实践运行中,依据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发展观念、政策体系、制度设计、试

7、点工作、综合效益等原因的演变,可将循环经济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第二阶段:发展完善阶段。第三阶段:成熟阶段。第四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一、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包含政府、企业和公众,甚至有些人忽略了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操作中,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全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政府、企业、公众、高等院校和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地位也在动态转换,伴随循环经济发展阶段的演变,在不一样的发展阶段起到不一样的作用。第一阶段主体: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第二阶段主体: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公众、中介组织第三阶段主

8、体:企业、公众、中介组织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源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主动力是政府的政策制度推进,这一阶段,大部分企业受传统发展观念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还比较微弱,公众和中介组织受传统观念和机制的束缚,还起不到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关键依靠政府的政策制度推进,经过政策制度的完善来引导和规范其它发展主体的行为;协动力是资源环境约束、市场竞争和贸易壁垒,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的过分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威胁,人类不得不探索新的、可连续的发展方法,而且,因为政府的一系列政策

9、制度的约束,使仍然秉承传统经营模式的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市场竞争力逐步弱化。加之,伴随经济的全球化, “绿色壁垒”对传统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很大影响,这些外在原因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源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主动力是各循环经济主体对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追求,这一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己经形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开始普遍表现,公众开始享受生态文明,中介组织开始活跃,人类在体会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后,开始主动追求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其是追求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这种内在的需求是本阶段的主动力;协动力是政策制度的

10、支持和资源环境的约束,各项政策制度的不停改革、完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但人类能够用更多方法来缓解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循环经济的发展既成为必定,又显现出宽广的发展前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源动力仍然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这是贯穿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最本源的动力;主动力是人类健康的发展观念和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这一阶段,人类的发展观念完全转变,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主动在人和自然友好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无谓的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被视为一个“犯罪”和耻辱,和此同时,经过长久的改革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多种机制己经完全理顺,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人类的一个生存方法;协动力是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对于人类发展的无限需要,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永远全部是有限的,节省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永久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