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2831576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迁西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医文化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

2、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

3、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等。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

4、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

5、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C有些病

6、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气,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

7、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为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学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

8、、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D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

9、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10、”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4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D使鉏麑贼

11、之 贼:刺杀5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3分)( ) 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宣子骤谏,公患之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 B C D 6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士季。B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后的根本目的是要攻杀赵盾。提弥明发现情况及时施救,最后提弥明为赵盾殉难。C赵盾对君主尽忠,对他人行善。在首阳山打猎,曾救过一个叫灵辄的人。D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贬斥晋灵公的调

12、子,并预示晋国将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文章从多个层面,以生动的材料集中表现晋灵公的残暴和可悲的下场。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5分)译文: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l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9题。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 烟中沙岸似西兴。已无船舫犹闻笛, 远有楼台只见灯。山月入松金破碎, 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计, 一到扶桑恨未能。【注】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

13、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8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9“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10名篇名句填空(8分)(一空一分,错字不得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此第一境也。“ ” 此第二境也。“ ”此第三境也。子曰:“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民利百倍; ,民复孝慈; ,盗贼无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3分)落 价 冰 心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