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282918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用版2022年高考地理新精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一、选择题(2019合肥一模)读某区域地质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影响图中交通线路和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地质C气候D水源2图中背斜谷位于()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解析:第1题,图中交通线和城镇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谷地中。第2题,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且乙地地形两侧高、中间低,所以是背斜谷;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但丙地海拔较高,不是谷地;丁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答案:1.A2.B我国

2、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示意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所示(图例分别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35题。3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ABC D4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地壳抬升 D冰川侵蚀5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2类似的是()A华山陡崖 B海蚀崖C雅丹地貌 D峡湾地貌解析:第3题,读图2可知,最先遭受侵蚀,说明岩性最松软。第4题,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结合图分析,该陡崖形成的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侵蚀为主。第5题,华山陡崖为断层所致,为地垒;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海蚀崖为

3、海蚀地貌。答案:3.C4.A5.B下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读图完成67题。6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向斜成谷 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7下图中由至的地形剖面图(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是()解析:第6题,根据题干“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并结合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开阔的特点,可推断水流缓慢,河道曲折,没有山谷、断层的影响;河流的蛇曲形态主要是流水侧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地貌。第7题,内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为1 0001 500 m,且该地河流深度不会有几百米;图中河流处是凹岸,是侵蚀河岸,河岸较陡,处是凸岸,是沉积河岸,有沉积物。答案:

4、6.C7.B(2019天津河西区一模)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据图完成89题。8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新生代后期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解析:第8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

5、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第9题,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处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答案:8.D9.B(2019佛山模拟)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为19882014年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某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图(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1012题。10该河段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的时段是()A19891991年 B19952000年C20072009年 D20

6、112013年11该河段河道宽窄的变化,说明了()A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B该河段河流落差大C右岸常年淤积,左岸常年侵蚀D该河段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变化大122001年前后,河道宽度变化的幅度有显著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流域降水年变率小 B全球气候逐渐变暖C上游流域植被遭受破坏 D上游水库投入运行解析:第10题,河流侧向侵蚀会使河道变宽,图示19891991年间折线数值为正值且数值最大,则主要表现为侵蚀,故该时段该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第11题,河流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是导致河道宽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大小又决定了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强弱。第12题,图示2001年前后,河岸侵

7、蚀和淤积变化幅度都明显变小,可能是上游水库运行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流量变化减小的缘故。答案:10.A11.D12.D(2019炎德英才大联考)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地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图甲示意高要地区八卦村落分布区,图乙(遥感图片)示意某“八卦村”的道路和排水系统。据此完成1315题。13与西江北岸相比,南岸的村落多呈八卦形态主要是因为这里()A水源丰富 B水灾多发C水运便利 D耕地充足14根据“八卦村”排水系统的形态可以推断()A池塘位于村中心方便蓄水B道路都与排

8、水系统并行方便出行C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山岗上D村落选址在近似圆形的小盆地里15近20年来,高要地区许多“八卦村”的形态逐渐瓦解,可能是由于该地区()A年降水量减少 B台风登陆减少C防灾意识增强 D堤防趋于完备解析:第13题,由图甲可知,北岸多高地,而南岸多低洼地,更容易有水灾,所以南岸村落要修建八卦形态的道路与排水系统,防御洪灾。第14题,由图乙遥感图片可知,排水系统呈现出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的放射状,为排水顺畅,该地应该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点。第15题,“八卦村”的形成是为了治水,而形态逐渐瓦解,说明水灾问题有其他方式得以控制,选择河流堤防趋于完备更加合适。答案:13.B14.C15.D(

9、2019深圳模拟)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某处的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下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链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16据图可知“热点”位于图中的()A处附近 B处附近C处附近 D处附近17下列时段板块移动平均速度最慢的是()A距今100120百万年 B距今120140百万年C距今140160百万年 D距今160180百万年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

10、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结合图中岛链的形成年代,推测“热点”位于图中的处附近。第17题,选项中相邻火山锥之间的时间间隔相同,图上距离最短的,就是板块移动平均速度最慢的;由此判断板块移动平均速度最慢的是距今100120百万年。答案:16.D17.A二、综合题18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该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拟在图中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 处。(2)同学们在沿A一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两处岩层的形成年代相同,且都比A处的晚,由此判断沿线的褶曲类型是 ,理由是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 村,试

11、说明理由。(4)突然来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为他想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答案:(1)(2)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3)F地势较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4)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5)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且较为平坦、开阔。 学生用书P93纵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综合题命题点分布可知,以地形和地貌为主题的考查没有单独出现过,只是在一些主题中渗透有关地形和地貌的考题,如2016年全国卷T36(2)考查了冲积平原对茉

12、莉花种植的影响,2016年全国卷T37(1)考查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015年全国卷T37(1)考查了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2014年全国卷T36(2)考查了地形对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影响,2013年全国卷T36考查了地形对气温和大气环境的影响等。综合分析可知高考对地形和地貌这一主题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地形、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上。高考对地形和地貌这一主题的考查仍会延用前几年的命题模式,将地形、地貌渗透到其他主题中考查,其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如下:(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典型地貌类型(如喀斯特地貌、冲积扇、三角洲、雅丹地貌等)和地形区的成因。(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植被、

13、农业环境等要素的影响。(2019泉州考前适应性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 m,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粘土和粉质粘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图1为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和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图2为城市C附近理论与实际沉积剖面图。(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2)描述冲积扇上城市A和B一线沉

14、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3)判断城市C附近岩层的沉积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并从地质作用推断其成因。(4)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答案:(1)黄河由峡谷进入平原,比降减小,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加剧,造成河床抬升,水位上涨;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加剧,对堤岸压力增大,容易造成决口改道。(2)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原因: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3)沉积发生中断(沉积不连续),缺失了P1地层。由于地壳运动,先形成的P1地层被抬升,风化剥蚀后,导致该地层消失,之后继续接受沉积。(4)山麓冲积扇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也便于城市规划建设;冲积扇地下水量大且易于保存;结构较松散的沉积层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地下空间资源,便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