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初步设计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2820988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初步设计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初步设计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初步设计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初步设计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初步设计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初步设计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初步设计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综合说明第一章 综合说明1.1项目区基本情况2010年8月,县农业综合开发办规划了东洛乡五花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并编制撰写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东洛乡五花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扱告材料汇编,并上扱郴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经市办组织专家评审组评审,一致认为:该项目的群众基础,当地政府重视,施工重要条件好,水资源的保障,目前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农田水利条件差,这一突出问题迫切需要项目建设。经审核:项目规划科学,投资估算合理,技术措施先进,组织措施得力,管理制度严密,资金来源的保证,项目建设内容与范围符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关政策规定。项目建成后,能达到预

2、期效益,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2009年2月24日郴农发办发【2009】12号下文批复:同意县东洛乡五花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立项。地理位置:东洛乡五花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地处县东南部,106国道沙田镇到中心位置东洛乡五花村12公里,海拔850米,东与东洛乡联合村毗邻,北与东洛乡东洛村接壤,西与沙田镇文昌龙头等村为界。经济状态:项目区总面积1.1万亩,分布范围:以沤江支流东洛河地域范围内的五花、下洞2个村为规划区域,区内有农户670户,人口3015人,劳动力2113人,2008年农业产值1300万元,人平纯收入1880元。水文气象:该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垂直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

3、5.2,大于12的年有效积温4050,无霜期230天,年平降雨量1648mm,相对湿度80%。水利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项目区现有主要水利设施:拦河坝8处,渠道及渡槽等57条(处),其中引水渠28处(90%为土渠),流量在0.1m2/s以下,排洪渠15条,流量在0.2m3/s左右。由于年久失修,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停止使用的引水渠达18处。主要原因是渠道水路远,山体滑坡塌坍严重,其次是严重淤积阻塞。8处拦河坝有5处冲毁严重,其中有1处报废不能使用。根据统计,有50%的水利设施基本失去灌溉作用,还有30%的水利设施处于半停半用状态,自1996年以来,每年58月的洪涝和912月的干旱季节,农民只能采

4、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恢复性整修部分水利工程以解燃眉之急。农业生产状况及开发潜力:项目区内有耕地0.45万亩,其中水田0.43万亩,旱土0.02万亩,水田中有0.15万亩属淹育型水稻土,占34.9%。主要有浅麻沙泥0.08万亩,浅白麻沙泥0.04万亩,浅麻泥土0.03万亩。还有潴育牲水稻土0.14万亩,占33.3%。其中麻沙泥0.02万亩,黄沙泥0.02万亩,河沙泥0.08万亩。其余0.13万亩为潜育性水稻土,占31.8%,其中表青泥田0.03万亩,冷浸田0.1万亩。年平亩产粮350450公斤,属典型中低产田,其中0.3万亩属缺水型,0.1万亩属涝渍型。由于自然灾害严重,水利设施基础差

5、,年久失修,70%河坝,河堤有冲毁现象,90%的土渠有倒塌现象,60%的山塘不能蓄水灌田,因受气候和地形环境影响,耕地蓄水能力差,水资源利用率低,只有4050%,常年干旱少水,有2040%稻田只能种红茹或退耕还林;由于排渠淤积严重,低洼处水田长期冷浸。遇上大涝大旱年份,项目区四周海拔较高区域干旱非常严重,海拔低的区域河坝、河堤、渠道、公路等损毁严重,冲毁淹没稻田等成灾面积达80%以上。东洛乡是县自然灾害多发和重发的乡镇之一,水灾、旱灾年年有,丰雨年发洪灾,欠水年发干旱,特别是九六年的九九洪灾,九八年的八一洪灾,二00一年的六一洪灾,二六年年七一五洪灾,二七年年的二二一洪灾,二00三年的干旱,对

6、项目区内的水利、交通、通信等设施损毁严重,区内农民损失极为严重。据统计,稻田减产在150205公斤左右,严重的基本失收。据测算,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的稻田,每亩年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在200公斤左右,增产增收潜力大。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的实施,是认真执行党中央1号文件精神具体行动;项目的实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和增强抵御自然灾然能力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需要;项目的实施,是促使项目区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产业化农业方向发展的紧迫需要;项目的实施,是项目区内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区内粮食不足

7、的关键措施,在新的世纪,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新典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中低产田比率大,水资源较丰富,粮食增产潜力大。项目区内有中低产田0.4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88.89%,稻田缺水面积0.3万亩,缺水120200万方。根据规划测算,如果把项目区内28条水渠高标准硬化,年可增加有效水量达195万方,新修河坝1座可增水量10万方,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0%左右,引水渠工程可新增水量187万方,节约用水8万方,总增水量205万m3,排涝排洪水量20万方,排渠畅通方便,坍塌淤积等现象能有效治理,每亩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能源充足,市场活跃,区域优势强,有利项目实施和项目管

8、理。能基本能按流域集中连片开发,有利以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招商引资;劳动力足,群众基础好,干群积极性高,项目区内农民自筹能力较强。区内农民历来商品经济意识强,思想观念较开放,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性极高,区内各组召开了以户主参与的群众代表议事会,主动承诺:a,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占地、用地组内自行消化,纠纷自行解决;b、按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政策,按时足额完成自筹任务。乡村干部能力强,每年能自觉组织好农民户平投资50元以上,投工3040个,完善水利、路道、人畜饮水等工程实施;同时,每年能积极到县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畜牧、公路等部门争项目跑资金,带头搞产业调整,取得良好效果。去年,五花

9、、下洞2村稻菜连作0.05万亩,实行协会管理,采取订单农业,每亩产值和收入是种一季中稻的2倍。农民纯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全县范围内中等偏上,村级集体有一定基础,自筹能力较强;领导重视,有雄厚的技术保障,项目论证充分,科学合理。自1999年以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总结探索的基础,充分分析山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吸取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作法,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路子。对东洛乡五花片项目区的规划设计,从2006年起,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曾四次组织财政、水利、农业、林业、畜牧、蔬菜、能源等部门技术人员实地考察,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充分论证评估项目区建设的可行性,根据农业综合开发新时期的要求,结合实

10、际,充分考虑农民建议和呼声,注重水利措施中的环山渠道建设,以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科学合理规划该项目区。做到既符合科学,又满足农民需要;既有重点,又有亮点;既注重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又注重生态发展;既强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目的,又强调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需求;我县有好的典型和开发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从项目立项、实施管理及项目竣工管护都有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操作规则和管理制度,特别是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又赋予了农业综合开发创新动力,抢抓机遇,继续创新,可确保该项目区建设比以往项目区更上一层楼。1.3项目建设规模:东洛乡五花片项目区建设规模为:中低产田改造0.4万亩。

11、计划投资38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280万元,农民自筹1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是水利措施:河坝1座6m,衬砌渠27条12.25KM,开挖土渠20条10.4KM9(其中老渠整修2条2公里),埋设跨公路涵管0.15公里。农业措施:硬化机耕路1.5KM,新建沼气池50个。科技措施:科技培训1000人次,购置测绘配套设备2台,科技示范0.1万亩。工期: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内完成项目区建设。1.4经济评价结论东洛乡五花项目区建成后,改善当地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年可增粮食生产能力40万公斤,其中优质稻30万公斤,农业产值增加110万元,项目区内农民每年可增纯收入33万元,人平增加纯收入109

12、.5元。财务评价为:财务收益率21%,财务净现值189.250,投入产出比1:5.79,投资回收期4.45年,效益显著。87 第二章 项目区治理措施规划第二章项目区治理措施规划2.1项目建设规划指导思想:以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农民积极性,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基础实施问题,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创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中的水利工程;在确保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为目的基础上,加强山、水、田、林、路、沼气等方面综合治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依靠科技、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向

13、现代化农业发展。选项原则:A、突出扶持重点的原则。选择我县粮食主产乡为立项乡镇;B、注重规模开发原则,以东洛河中游相对集中的耕地进行统一规划,以五花村为中心,与下洞村连为一片0.4万亩;C、尊重农民意愿原则,农民积极性高、农民要求立项就立项,农民不愿立项就不立项;D、注重流域开发,项目区必已经列入县2009-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期规划;E、向有产业结构调整基础区域倾斜原则。建设目标:项目区是典型中山地带,耕地分布在坡度025度之间,工程设计标准比平原地区高,具有典型的山区特色。主要目标是:一是保证耕地灌溉率90%以上,水利工程按20年一遇标准,工程使用期20年以上,工程质量保证

14、5年内不小修,10年内不大修,设计山洪瀑雨历时3日,3日内排除渍水至作物正常灌溉深度;二是山、林、路、涵、桥、闸综合配套治理,区内无荒山,林草覆盖75%以上;三是以沼气建立为中心,发展猪沼菜等立体农业,生活环境净化,乡村清洁;四是普及农业科技。要求项目区内农民掌握23门实用技术,有生态农业示范片和典型科技示范户,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2.2项目区水量平衡计算水资源评价:本项目区的规划目标,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搞好基础实施,改善耕地质量,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和有效排涝面积,开发项目区供水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用水,(村民生活用水主要靠居民区内泉井和坑塘提供)。项目区位于沤江支流东洛河中

15、游,项目区河流积雨面积为7.33km2,多年平均径流量0.1亿m3,项目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48mm,但降水在年内分配不均,全年降雨量在49月(作物生长季节)最为集中,约为全年的70%,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需水量分析:1、灌溉面积:项目区现有耕地0.45万亩,其中水田0.43万亩,旱地0.02万亩;2、灌溉设计标准:考虑到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且灌溉主要靠天然降雨,河流、塘坝蓄水,渠系引水自流灌溉,根据灌溉与排工程设计规范,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设计标准在8595%,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规定和当地农业、水利部门人员意见,以干旱年为设计标准,确定灌溉保证率在90%;3、灌溉需水量计算:项目区耕地主要为旱地和水田,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茹、花生、蔬菜种植为主,结合项目区耕地构成情况和区内农民种植耕作习惯用水为标准,设计灌溉保证率90%的灌溉定额如下:水田按两熟水稻,净灌溉定额743m3/亩,旱地按玉米净灌溉定额160m3/亩需水量来计算。根据公式:W需=MA/式中W需灌溉需水量(m3);M净灌溉定额(m3/亩);A灌区面积(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查表确定为0.8,根据农田水利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项目区水田需水量为7434300/0.8=399.36(万m3),项目区旱土需水量为160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