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常见心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2815787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生常见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优秀生常见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优秀生常见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优秀生常见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秀生常见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生常见心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具有较高的成就焦虑“成就焦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因希望自己学业成绩超过他人或担心被他人超过所引起的持续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体验。典型表现是:总希望自己在考试中成绩拔尖,一旦失败,就长期压抑、紧张不安。学业优秀生往往害怕别人会赶超自己,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分分计较”,把名次的高低看作自己成功与失败的标志,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具有以分数为主要参考依据的特点。一旦无法得到高分,他们会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予以全盘否定,焦虑紧张,忧心忡忡,这种持续的不良情绪极易转化成一些躯体化症状,如头晕、失眠、胃痛等,严重的会发展成精神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

2、患。2苛求完美、争强好胜从某种角度看,追求完美是一个人上进心强、严格要求自己的表现;适度的好胜心理,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促进个体前进的不竭动力。然而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度,假如“事事苛求完美、处处争强好胜”,则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和困惑。优秀生在智力、成绩和日常表现上一般比其他人优秀,因此他们总希望事事优秀、处处完美,过分要求自己,凡事总喜欢和别人比高低,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不是第一就是失败”上,对自己和他人及周围环境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在行动上过于注重细节而显得刻板教条,有时候稍微做得不够完美,心里便惴惴不安,觉得没有成就感。受认知偏差的影响,有成就却没有成就感

3、成为许多优秀学生的通病。另外,优秀生很在意他人的评价,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行为举止的评价,容易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和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3爱慕虚荣、妒忌心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的自尊心,是为了显示自己优越,以赢得他人尊重所表现出的不恰当的心理行为倾向。优秀生由于“家里受宠,学校被捧”,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形成了较强的虚荣心,喜欢听表扬,反感别人指出不足;加之优秀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自信,过分爱面子,特别是当外界评价超过自己的实际时,就容易诱发虚荣心理。优秀生往往有着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这使得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很难

4、容忍其他竞争对手赶超自己,因而在优秀生群体中,嫉妒心理的表现较为突出,由嫉妒而产生厌恶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等不健康的心理很普遍。他们总想抑制他人,发展自己,甚至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如白天在同学面前纪律散漫(睡觉、乱讲话等),晚上回家学习死用功;有好的学习资料不愿借给旁人,搞知识保密;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多有不满情绪,发现某个同学超过了自己,受到了教师的青睐,就进行挖苦讽刺、恶意诋毁,甚至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行为。4自我中心、心理闭锁现实中,优秀生一直是家长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和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这些极易诱发优秀生的优越感,形成傲慢自负的心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轻视他人,只

5、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很少顾及他人的兴趣和感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一切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优秀品牌”,很少主动与其他同学沟通交往,喜欢独处,讨厌集体活动,出现明显的人际沟通不良现象,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特别是有些优秀生在进入新的环境或升入高一级院校后,原来的优势消失了,又没有主动交际的能力,就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社交退缩的心理,进而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行为更加怪僻和偏执,严重的甚至形成人格缺陷,直接影响其成长进步。5耐挫力差、情感脆弱耐挫力是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经受生活考验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在学校和家庭中,长期处于金字塔尖的优秀生都是被当作重点保护的对象加以呵护,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事情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过度溺爱、过度照顾,剥夺了他们经受磨练的良好环境。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大多一马平川,春风得意,很少遭遇坎坷挫折,一旦遭遇偶发的挫折和失败,优秀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之普通学生反而更脆弱,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形成外表光亮坚硬,实则不堪一击的“蛋壳心理”。当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定位时,特别是曾经使他们引以自豪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伤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甚至转化成极端的自卑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