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试题月考题语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2814754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试题月考题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二上试题月考题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二上试题月考题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二上试题月考题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二上试题月考题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上试题月考题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试题月考题语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剑门关高中初二第一学月考试网班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命题人:文黎第I卷一、选择题(15分) 1、下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绥(su)靖 阻遏() 寒噤 (jng) 仄(z)歪 B鞠(j)躬 瓦砾(l) 箱箧(qi) 纳粹(cu) C憧(zhung)憬 血(xu)腥 沉寂(j) 珐(f)琅 D洗劫(qi) 惊骇(hi) 地窖(jio) 提(d)防 2、下列书写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锐不可挡 月明风清 转弯抹角 班白 B、张慌失措 荡然无存 永垂不朽 懊丧 C、眼花缭乱 名副其实 响彻云宵 耸立 D、丢人现眼 独一无二 丰功伟绩 管辖 3、

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不过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能够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风驰电掣般奔着东南去了。 C、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欲盖弥彰。D、老人的目光炯炯有神,仿佛眼前的景物已经不存有,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B、能不能提升学习成绩,关键是学习态度要端正。 C、我仿佛又看到阔

3、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的乡音和爽朗的笑声。 D、实践证明,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从小打下好基础。 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3分)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

4、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对下列语

5、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7、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

6、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第II卷三、(4分)9.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四、(5分,每小题一分)10. 默写(1)牧人驱犊返, 。(2)王绩的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 。(3)早寒江上有怀中抒发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4)汉乐府长歌行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5)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

7、们所学的诗歌长歌行中,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五、诗歌阅读(4分)送春(宋)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1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2分) 12子规在古诗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2分)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

8、画怪诞的地方。诟(u):责骂。胡:为什么。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 (2)使侄录之_ (3)侄罔然而止_ (4)执所书问曰_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15.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七、现代文阅读(28分)(一)芦花荡选段(14分)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

9、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

10、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6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7文段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18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0描写出最后一段中女孩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