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2807827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宿迁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外比较品三国顾钧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描写: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

2、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这就是著名的“长坂桥张飞退曹兵”,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大手笔。但如果我们放眼西方文学,则不难在荷马史诗中找到一个非常接近的例子:一连三次,卓越的阿基琉斯隔着壕沟啸喊,一连三次,特洛伊人和著名的盟军部众吓得惊散;其间,他们中十二个最好的勇士即刻毙命,扑身自己的战车和矛尖。阿开亚人从飞舞的枪械下拖出帕特罗克洛斯,将其放躺在尸架上,亲密的伙伴们围站他的身边,哭得悲哀,捷足的阿基琉斯和他们同在,热泪滚滚,看着他所信赖的伴友尸躺架面,挺着被锋利的铜枪豁裂的躯干。(伊利亚特第十八卷)阿基琉斯是伊利亚特的主角,得

3、知自己的亲密战友帕特罗克洛斯捐躯的消息,他怒不可遏,发誓要把尸体从敌人的包围中夺回。他的三声“啸喊”完全可以媲美张飞的三次“厉声大喝”。如果从被喊声吓死的人数来看,他的一打十二个无名勇士显然超过了一个夏侯杰。但张飞的表现更具有戏剧性,他的三声大喝每次都有变化,特别是最后一声,仔细品味“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感觉张飞有点心虚。阿基琉斯是女神的儿子,刀枪不入(当然除了脚后跟),所以无所畏惧。张飞毕竟是凡人肉身,虽然英雄气概绝不输于阿基琉斯。荷马史诗是公元前9世纪左右的作品,比三国演义早两千多年,但罗贯中肯定没有读过伊利亚特,也肯定不知道阿基琉斯的英名。古今中外,作家的“文心”是完全可以相

4、似乃至相同的。一般认为,只有西方才有史诗,中国没有,其实中国的历史小说完全可以被看作一种史诗。它们和荷马史诗一样,既有“史”的依据,更不缺少“诗”的要素天马行空的创造和想象。关于张飞在长坂桥的表现,陈寿三国志的记录很简单:“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长坂。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这里完全没有三声巨雷般的大喊。同样,曹操的回顾左右和夏侯杰的肝胆碎裂也都是小说家的神来之笔。(节选自中华读书报2018年9月19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

5、者认为张飞和阿基琉斯的描写同样精彩,但“长坂桥张飞退曹兵”的描写才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大手笔。B. 文本中阿基琉斯的三声“啸喊”完全可以媲美张飞的三次“厉声大喝”,但不如张飞的描写更具有戏剧化色彩。C. “文心”的意思有: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指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文中“作家的文心”的意思是。D.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有史实依据,有作者创造;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英雄史诗,是西方文学的重要作品。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罗贯中没有读过伊利亚特,也不知道阿基琉斯的英名,却有相似乃至相同的“文心”,由此可见中外文学不必交流。B. 中国的历史小说是史诗的一种。它们和荷马史诗一样

6、,既有“史”的依据,更不缺少创造和想象等“诗”的要素。C. 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的一部。与张飞的凡人肉身不同,阿基琉斯是女神的儿子,由此可见古希腊人是神创历史观。D. 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坂桥的表现,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历史实际的记录。3. 作者通过“中外比较”肯定了三国演义中张飞的“三声大喝”。请结合文本简析这“三声大喝”的妙处。【答案】1. A 2. C 3. 凸显了张飞的英雄形象;使三国演义的人物表现更具有戏剧性(或人性化);证明三国演义中“诗”的要素源于罗贯中的创造与想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7、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但“长坂桥张飞退曹兵”的描写才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大手笔。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如果从被喊声吓死的人数来看,他的一打十二个无名勇士显然超过了一个夏侯杰。但张飞的表现更具有戏剧性,他的三声大喝每次都有变化,特别是最后一声,仔细品味“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感觉张飞有点心虚。阿基琉斯是女神的儿子,刀枪不入(当然除了脚后跟),所以无所畏惧。张飞毕竟是凡人肉身,虽然英雄气概绝不输于阿基琉斯。故答案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推断的能

8、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由此可见中外文学不必交流”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荷马史诗是公元前9世纪左右的作品,比三国演义早两千多年,但罗贯中肯定没有读过伊利亚特,也肯定不知道阿基琉斯的英名。古今中外,作家的“文心”是完全可以相似乃至相同的。选项B,中国的历史小说是史诗的一种。它们和荷马史诗一样,既有“史”的依据,更不缺少创造和想象等“诗”的要素。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一般认为,只有西方才有史诗,中国没有,其实中国的历史小说完全可以被看作一种史诗。它

9、们和荷马史诗一样,既有“史”的依据,更不缺少“诗”的要素天马行空的创造和想象。选项D,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历史实际的记录。曲解文意。根据对原文的理解,这里完全没有三声巨雷般的大喊。同样,曹操的回顾左右和夏侯杰的肝胆碎裂也都是小说家的神来之笔。不能说其是历史实际的记录。故答案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此题注意抓住此处描写的效果,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却说文聘

10、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此处从描写上,体现了张飞英武的形象。和荷马史诗进行对比,体现了小说的戏剧性和丰富的想象的特点,也是文中所说的神来之笔。【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

11、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生命的节奏任林举岁月的一只脚刚刚抬起,另一只脚紧接着就要落下。年来,年又去,倏忽之间,完完整整的一岁光阴就像一截松软的雪糕,被个馋嘴的人一口吃去大半。初春时,同学海蓉从贵州打来电话,邀我去黔东南看一看,我并没有立即答应。正犹豫着,时令便倏然而至仲冬。眼看着自己马上又老去一岁,心里反而生出一种“豁出去”的反弹力来。于是,简单地打点行囊,一跃而至黔东南的从江。原来,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简单,一切行程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一来一往或一去一回。大山脚下,都柳江畔,岜沙苗寨小广场上,有一场芦笙表演正进行得如醉如痴。十来个男人在场子中间扎成一堆

12、,吹各种各样的芦笙,最里边的几个演奏手使用的芦笙个头儿巨大,看样子足有三至四米高,活脱脱一个大竹杠,所以就只能立在地上,用两手扶住,然后吹奏。当然,从这些芦笙里发出来的声音也格外厚重,可能相当于西洋乐队里的大提琴。稍靠外围一点的演奏手使用的芦笙个头儿也不算小,虽稍显单细,但用手捧起来吹奏,怕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也还是立在地上吹吧!就这样,一群男人,一人抱着一只巨大的芦笙,围成一圈,摇头晃脑地吹,远看很像抱着一棵树,在啃树上的皮或吮树里的汁。那么沉重、巨大的乐器,对每个演奏者来说,都不啻于一种残忍的禁锢或绑缚,他们只能绕着那棵“树”在很小的活动范围内做有限的动作。如果想边吹边加一些舞蹈,就

13、要埋起头,翘起臀,随着音乐的节奏,两脚交替着抬起,交替着落下,只在脸上做出沉迷、陶醉的表情。想来,这也是人生的奇妙之处,为了获得某种震颤灵魂的声音或节奏,就算被局外人认为不够高雅、滑稽,心里也满是甜蜜和陶醉,并能够心安理得和乐此不疲。哪怕是真做了一只被拴在树干上的蝴蝶或蜻蜓,估计也是心甘情愿的!实际上,每一对翅膀看似徒劳的扑打,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快乐和幸福从来都藏在人们看不到的暗处。初听起来,这旋律单调得近于滑稽。可是,到后来,却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奇迹。我在那单调的旋律中,竟然感受到了蕴藏其间的巨大魔力。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音乐对人都有催眠的作用,当这芦笙的旋律和节奏不断在耳边回荡,听着听着,我

14、就感觉有一些莫名的愉悦从心底生出来。继而,随着愉悦感觉的持续和加深,又激发出某种庄严和神圣的感念。平仄,平仄,平仄简单,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有时可能就是这样,越是简单的,就越切近本质,就越具有不可估测的能量!天地、宇宙之间的诸般事物,有什么不是以一种简单的节律在繁衍、生息和运行呢?又有什么能逃出一种简之又简的描述呢?上下、进出、启停、开合、黑白、冷暖、新旧、明暗、生死“呖噜呖噜”,芦笙的节奏让我想起了计算机语言里的“1”和“0”。试问,宇宙间的一切“数”哪个能逃出这最简单的逻辑和运算?“呖噜呖噜”,这芦笙的节奏也让我想起了哲学里的“有”和“无”。试问,世间万物有什么能置身于这简单的变幻之外?是

15、夜,明月当空,从窗帘的缝隙里,透进来宇宙的信息,我在那一缕清辉的照耀下,辗转无眠。远方的大海,正是大潮初涨之时,汹涌的潮水反复击打着岸上的沙滩或礁石,一次次涌来又退去,发出简单而又深沉的声音,有如赞叹,有如喘息。而此时的东北大平原上,也许正有纷纷扬扬的雪,从天空无声地落下,静谧中,又不知有多少曾经漫天飞舞或不停鸣叫的物类将自己的生命小心地折叠起来,悄然进入漫长而黑暗的蛰伏状态。但一切都将在平仄交替的节奏中转换成另外的一种状态。潮水退去,平静的海水依偎着沙滩,近处或远处的海面上,将有黑色的礁石裸露出来,仿佛在向天空倾诉着内心深处曾有的崎岖和不平。冰雪消融,春风再度,蛰伏的生命又一次复苏,久久沉寂

16、的大地,将再现已重复过千千万万次的生机与繁荣明天,月亮隐去,太阳升起,有梦或无梦的夜晚结束,又是一个全新的日子。我将离开高原回到冰雪覆盖的故乡,穿着厚厚的棉衣,手捧一卷闲书,静静地等待着新年和下一个春天的来临。或者,心平气静地守候着终难守住的岁月,顺应那单调而又不息的律动,在不可抗拒的节奏中,愉悦地老去。(选自贵州民族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节)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节运用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年时光快速流逝,流露出作者对生命逝去的惊疑不甘。B. “一切行程最终都可以简化为一来一往或一去一回”,作者应邀前往黔东南,感悟到一切事情的本质都是简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