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篇区域地理读图基础地球与地图学案201806212276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280741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9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篇区域地理读图基础地球与地图学案201806212276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篇区域地理读图基础地球与地图学案201806212276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篇区域地理读图基础地球与地图学案201806212276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篇区域地理读图基础地球与地图学案201806212276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篇区域地理读图基础地球与地图学案201806212276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篇区域地理读图基础地球与地图学案20180621227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篇区域地理读图基础地球与地图学案201806212276(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高考考点高考导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特点和作用。3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和区时的应用。1知道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会根据经纬度判断半球,会利用经线、纬线的特点判断方向。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并能够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方向辨别、估算距离等。3理解时区的划分,学会利用经度差或时区差比较时间的早晚,能够确定地球的日期分界线。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2大小3地球仪上的要素(1)地轴:地球_自转_运动的旋转轴。(2)极点:_地轴_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指向_北

2、极星_附近的一点是北极点,与北极点相反的一点为南极点。(3)赤道:地球表面到_两极_距离相等的大圆。二、纬线和纬度1纬线特点长度形状方向由_赤道_向两极逐渐缩短圆形并相互平行指示_东西_方向2纬度(1)划分:以赤道为0向南北各分为_90_。赤道以北为_北纬_,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_南纬_,用“S”表示。(2)应用低、中、高纬地区的划分界线:_30_、_60_纬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_赤道_。地球五带的划分界线:235(回归线)、665(极圈)。三、经线和经度1经线特点长度形状方向所有经线都_等长_都是半圆,相交于两极指示_南北_方向2经度(1)划分从_本初子午线_向东西各分为180,以东

3、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东经度向东度数增大,西经度向西度数增大。(2)应用确定地方时,划分时区。划分东西半球:_20W_和_160E_组成的经线圈。四、经纬网地球仪或地图上,由_经线和纬线_相互交织构成的网格。可由此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_经纬度_坐标。五、时区与日界线1时差产生的原因:地球_自西向东_自转,同纬度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较早。2地方时:因_经度_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3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_15_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_24_个时区。4区时: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_中央经线_的

4、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5北京时间:我国采用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6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拓 展 思 维1一个人在某地,如果不改变方向,沿经线向南或向北走,能否到达原地?如果沿纬线走,不改变方向,向东或向西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吗?为什么?答案:沿经线不改变方向向南或向北走不能回到原地,原因是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到极点后即到达终点。沿纬线走不改变方向向东或向西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因为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纬线是一个圆。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地球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而没有东极点和西极点。2“南辕北辙”有道理吗?答案:从地球的形状而言,一个人不停地向北走,过了

5、两个极点后是可以回到原点的,但在现实中,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3如何在经纬网地图上判读东经与西经、南纬与北纬?答案:在经纬网地图上,自西向东,经度数逐渐增大的为东经,经度数逐渐减小的为西经,即东增西减为东经,东减西增为西经。自南向北,纬度数逐渐增大的为北纬,逐渐减小的为南纬,即北增南减为北纬,北减南增为南纬。4如何根据一个点的位置判断其所处的半球?答案:根据经度数看东、西半球:西经度20在西半球;东经度160在西半球。纬度数看南、北半球:北纬位于北半球,南纬位于南半球。知识点1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1定“方向”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

6、(如下图所示)南北方向的确定:分处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南半球的北方;同在北半球的两点,纬度越大越靠北;同在南半球的两点,纬度越大越靠南。东西方向的确定:同在东经度的两点,度数大的点在东方;同在西经度的两点,度数大的点在西方;分处东西经度的两点,它们的东西方向确定可以依据下面方法:上图中A地位于B的东北方向,C地位于D地的西北方向。(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右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原理分别判断东西、南

7、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导读点拨地球上有最东、最南、最西、最北的地点吗?在地球仪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按照劣弧进行判断,所以没有最东和最西的地点;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点为最北,南极点为最南。2定“距离”(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距(两地纬度之间间隔值)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右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2)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经距(两地经度之间的间隔值)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千米(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3定“最短航线”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但在讨

8、论两点之间的最短航线时,一般近似地认为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即在地球表面上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或航线)应指的是经过这两点的球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长度,这个圆的圆心必须经过球心(即地心)。在中学地理应试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该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劣弧部分。如右下图中的阴影部分为黑夜,GH之间的最短航线是沿着晨昏线的劣弧走:先东南,再向正东,后东北,即经过GMH,而不是CYH。(2)赤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赤道上两点之间的劣弧部分。如左上图中的AB之间的最短航线:A到B走为正东或B到A走为正西。(3)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该经线上两点之间劣弧部分。如左上图中的

9、CD之间的最短航线。(4)若两地间的经度差等于180,则经过两点的大圆一定是经线圈。这两点间的最短航程须经过极点,其结果只能是先正北后正南或先正南后正北。a同位于北半球的两点,最短航线必须经过北极点,其航行方向一定是先向正北,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如左上图中的EF之间的最短航线为先正北后正南,即经过ENF三个点的经线圈的劣弧线,而不是沿EF的纬线走。b同位于南半球的两点,最短航线必须经过南极点,其航行方向一定是先向正南,过南极点后再向正北。c两地位于不同半球时,这时需要考虑是经过北极点为劣弧,还是经过南极点为劣弧,然后再确定最短航程的走向。如左上图中的E点到X点的最短航线为先正北后正南,即经过经

10、线圈的ENFX四个点的劣弧线;而不是先正南后正北,即不是经过经线圈的ESX三个点弧线。注意:上述四种情况中赤道、经线、经线圈、晨昏线都是大圆或大圆的一部分,故直接可截取球面距离。(5)若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其最短航线不经过极点,具体分两种情况。a若甲位于乙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线可分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若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若位于不同的半球时,需要讨论哪一段为劣弧段。b若甲位于乙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线可分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若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若位

11、于不同的半球时,需要讨论哪一段为劣弧段。4定“范围”(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3)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5定“对称”点(1)对称点,就是我们站在地球上,和我们“脚对脚”的地方。换句话说,也就是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和地表的两个交点。(2)计算某点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坐标对称原理。如右图中A点(35S,20W)和B点(35N,160E)关于地心对称,两点的关系:第一,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其纬度数相等,且南北纬相互对应;第二,关于地心的对称点,一定位于该点所

12、在经线的正相对的经线上,其经度数与已知点互补,即两条经线的经度之和为180,且东西经相互对应。如北京(40N,116E)的对称点是(40S,64W)。归纳总结(1)经纬度的划分及东西半球的判断(2)纬度的划分及南北纬的判断例题1 (2019济南模拟)右图为“地球局部经纬网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P地位于X地的(D)A南方B北方C西北方D东南方(2)从X地到P地途经(A)A东、西两半球 B西半球 C东半球 D南、北两半球(3)图中MN的纬线距离(D)A与MQ的经线距离相等 B与PQ的纬线距离相等C约为1100千米 D约为1650千米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图中经纬网图判断出图

13、中各点的经纬度,并能够根据经纬线确定两者之间的距离。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判断出P点的纬度为70N,X点的纬度为80N;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由此可判断出P点位于X点的东侧;因此P地位于X地的东南方。第(2)题,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线相差30,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判断出图中的经度为东经,由此可推断出X的经度为25W,所以从X地到P地途经东、西两半球。第(3)题,MN位于60N,其纬线距离为111cos60301650千米;MQ的经线距离为111101110千米,PQ的纬线距离为111cos7030千米。知识点2时间计算1地方时的确定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

14、为正午12点,旋转180为0点;赤道上白昼的中点所在经线为正午12点,赤道上黑夜的中点所在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都是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都是18点。这些都是光照图中的隐性已知时间,可据此求其他经线的地方时。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2时区的划分(1)在地球上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2)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E到75W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3)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4)东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3有关地方时的计算方法(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注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公式:注意:式中加号或减号的选择: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早时:用“”。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用“”。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4有关时区的计算(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公式:注意: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2)已知某地时区序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和范围的方法公式:注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