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第四十五章骨折病人的护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280739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第四十五章骨折病人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完整word版)第四十五章骨折病人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完整word版)第四十五章骨折病人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第四十五章骨折病人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第四十五章骨折病人的护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处理原则及护理1. 处理原则复位、固定、早期康复治疗和预防并发症;但现场急救仍属首要。现场急救(1) 抢救生命:骨折往往合并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若发现病人呼吸困难、窒息、大出血等,应立即就地急救。(2) 止血和包扎:发现伤口,可用无菌敷料或用当时认为最清洁的布类包扎,以免伤口进一步污染。避免回纳外露的骨折断端。若创口出血,予以压迫包扎或用止血带压迫,并记录时间;止血带应每隔40 60 分钟放松l 次,放松的时间以恢复局部血流、组织略有新鲜渗血为宜。(3) 固定、制动和转运:对疑有骨折的病人,可利用夹板、木板、自身肢体等固定受伤的肢体。 对疑有脊柱骨折的病人应尽量避免移动,搬运时应采取滚动法或

2、平托法,将伤员移上担架、 木板或门板。 颈椎受伤者需在颈两侧加垫固定。经上述初步处理后迅速将病人转运到就近医院进行后续治疗。临床处理(1)复位: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用合适方法予以复位。临床可根据对位( 两骨折端的接触面 ) 和对线 ( 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 是否良好衡量复位程度。完全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者, 称解剖复位; 虽未达到解剖关系的对合,但不明显影响愈合后功能者称功能复位。1) 非手术复位:包括手法复位和牵引复位。手法复位( 又称闭合复位 ) ,以功能复位为主。大多数骨折均可经手法复位。若肢体肿胀严重,甚至有张力性水疱或血运不佳时,可经抬高患肢待消肿后再行复位。手法复位步骤包括:

3、解除疼痛;松弛肌肉;对准方向;拔伸牵引。 牵引复位常用于股骨闭合性骨折、股骨和胫骨开放性骨折和已感染的开放性骨折等。,2) 手术复位:用于手法复位或牵引复位失败、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关节内骨折经手法复位达不到解剖复位、 骨折合并主要血管和神经损伤、 多处或多段骨折、 或陈旧性骨折不能手法复位者。(2) 固定:已复位的骨折部位必须持续固定于良好位置,直至骨折愈合。常用的有外固定和内固定方法。1)外固定:常用方法为:夹板: 是利用有一定弹性的木板、竹板或塑料板制成的长、宽合适的小夹板,绑在骨折部肢体的外面, 外扎横带,以固定骨折。小夹板固定适用于四肢管状骨闭合性骨折。小夹板固定的优点是能通过外扎

4、横带和内置固定垫的压力进一步矫正骨折端侧方或成角移位;固定范围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下关节,便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和防止关节僵硬。绷带:多用于特定部位,如肩胛骨和锁骨骨折等。弹力绷带可用于固定愈合阶段的骨折。石膏绷带可用于骨折复位后的固定。石膏绷带可根据肢体形状塑型,固定作用确实可靠,维持较长时间。持续牵引: 通过在身体某一部位采用拉力而达到对位、复位和固定的作用。可根据骨折的类型、范围和部位及病人的年龄,采用不同形式的牵引,如皮肤牵引、骨骼牵引、支架牵引和吊带牵引。外固定器: 骨折复位后, 在远离骨折处经皮肤小切口将钢针穿过骨骼,利用夹头在钢管上的移动和旋转矫正骨折移位,最后用外金属架固定( 图

5、 456) 。2) 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病人。内固定后病人可早期活动,可预防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尤其适合老年病人。常用的内固定物有钢针、螺丝钉、接骨板、髓内钉、加压钢板、假体或用自体或异体植骨片将骨折段固定。有些内固定术后须加用外固定。手术:主要用于开放性骨折或较严重的、 难以经非手术复位的骨折病人。 手术包括清创术和组织修复、复位术。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和缺损者,需作皮瓣移植。防治感染:对开放性骨折病人需予以抗菌药物治疗。(3) 处理并发症: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如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做切开减压术。(4) 康复治疗: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促进功能恢复。1) 骨折早期:伤后

6、1 2 周之内,主要进行肢体肌的等长舒缩,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萎缩。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暂不活动。2) 骨折中期:受伤 2 周后,局部疼痛消失,骨痂逐渐形成;除继续进行患肢肌的等长舒缩活动外,活动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3) 骨折后期:骨折接近临床愈合,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增强肌力、克服挛缩与恢复关节活动度。此期为抗阻力下锻炼, 可从上肢提重物, 下肢踢沙袋等开始, 到各种机械性或物理治疗,如划船、蹬车等。关节活动练习包括主动锻炼、被动活动或用关节练习器锻炼等。2. 常见护理诊断( 1)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与骨和软组织创伤、石膏固定不当有关。( 2

7、)疼痛与骨折、软组织损伤、肌痉挛和水肿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与组织损伤、开放性骨折、牵引或应用外固定架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肌萎缩、关节僵硬及深静脉血栓形成。3. 护理措施促进神经循环功能的恢复(1) 预防和纠正休克:根据医嘱输液、输血;及时处理出血,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2) 保暖:注意室温和躯体保暖,以改善微循环。(3) 取合适体位,促进静脉回流:根据骨折的部位、程度、治疗方式和有无合并其他损伤等采取不同的体位。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患肢肿胀时,遵医嘱用枕头或悬吊牵引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 以促进静脉回流和减轻水肿。但若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时, 则避免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以免局

8、部血供受影响。患肢制动后, 固定关节于功能位; 股骨转子间骨折牵引治疗者,患肢需取外展内旋位,足踝保持于功能位,避免受压,造成足下垂畸形。(4) 加强观察: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尿量和末梢循环,如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患肢骨折远端脉搏情况、皮温和色泽有无肿胀及感觉和运动障碍。减轻疼痛应根据疼痛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1) 药物镇痛:按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2) 物理方法止痛:可用局部冷敷、抬高伤肢等方法减轻伤肢水肿,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热疗和按摩可减轻肌痉挛引起的疼痛。预防感染(1) 监测病人有无感染症状和体征:定时测量病人的体温和脉搏。体温

9、和脉搏明显增高时,常提示有感染发生。若骨折处疼痛减轻后又进行性加重或呈搏动性疼痛,皮肤红、肿、热,伤口有脓液渗出或有异味时,应警惕是否继发感染,应及时报告医师。(2) 加强伤口护理:严格按无菌技术清洁伤口和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燥。(3)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遵医嘱及时和合理安排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和方式。(4) 体位:无禁忌者可经常变更卧姿,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指导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增加肢体活动性和预防并发症,有助于损伤部位功能的恢复。(1)肌等长舒缩练习和关节活动:与病人一起制订适宜的锻炼和康复计划。伤后12周之内,除医嘱要求制动的病人外,术后6小时应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可采

10、用tens法则,即收缩股四头肌l0 秒,休息l0秒,收缩l0 次为一组,重复10 次,每天3 4次。身体其他各部位的关节、肢体亦应进行功能锻炼。鼓励下肢骨折病人每3 小时用吊架锻炼一次。伤后 2 周,指导病人活动骨折部位上、下的关节。(2) 行走锻炼:做患肢外固定的病人,疼痛减轻后可早期进行患肢的行走锻炼;行走时护士应提供安全保护。先指导病人在平地上行走,然后上下楼梯。1) 拐杖的应用:拐杖是常用的助行器械。理疗师和护士应指导病人使用拐杖,如拐杖应加垫,以防滑和避免损伤腋部;当手握把柄时,屈肘不超过。30 。用拐杖者,要求上肢有足够的肌力、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病人每Et 2 3 次用拐杖行走,

11、行走时,患肢不负重。2) 助行器的应用:助行器常用于老年人,以提供支持和保持平衡。3) 手杖的应用:当患肢仅需轻微的支持时,可用手杖。直手杖提供的支持最小,四脚手杖因支撑面积大,支持力大。手杖用于患侧,顶部应与股骨大转子平行。(3) 练习深呼吸:长时间卧床的病人需练习深呼吸,增加肺活量。4. 健康教育( 1)安全指导 指导病人及家属评估家庭环境的安全性、有无影响病人活动的障碍物,如台阶、小块地毯、散放的家具等。( 2)长期坚持功能锻炼 告知病人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意义。 向病人和家属详细说明有关夹板、石膏或外固定器械的应用和护理知识,如夹板、石膏或外固定器械的保护、清洁、使用的方法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指导病人使用轮椅、步行辅助物,提高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指导家属如何协助病人完成各项活动。( 3)定期复查 告之病人如何识别并发症。 若病人肢体肿胀或疼痛明显加重, 骨折远端肢体感觉麻木、 肢端发凉,夹板、石膏或外固定器械松动等, 应立即到医院复查并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