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系列旋转喷射泵维护与检修规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27752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系列旋转喷射泵维护与检修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R系列旋转喷射泵维护与检修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R系列旋转喷射泵维护与检修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R系列旋转喷射泵维护与检修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R系列旋转喷射泵维护与检修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R系列旋转喷射泵维护与检修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系列旋转喷射泵维护与检修规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旋转喷射泵(又名皮托管泵)维护检修规程一、结构、原理、特点1、结构:如旋喷泵样本示意图所示,它由主轴、主轴箱、滚动轴承及过流部件、吸入室(泵进、出口法兰)、叶轮、集流管和转子腔组成,在叶轮入口与吸入室之间设有机械密封。2、原理:R型旋喷泵内有两个基本工作部件:一个旋转的转子和一个固定的集液管。液体从进口进入旋转的转子腔内,在离心力和压力作用下进入集液管,通过集液管将数度能转化平稳、无脉动的压力能从出口管排出。主轴驱动转子腔旋转,中间的集流管静止不动。在集流管的顶端,沿转子腔的切线方向有一开口,即集流管入口。如图所示,箭头标明了泵内流体的运动方向,流体经吸入室流入随转子腔旋转的叶轮进入转子腔,再

2、进入集流管入口,集流管收集转子腔中的高动能液体,将液体动能转换为压能输出。转子腔中的高动能液体,将液体动能转换为压能输出。1主轴2泵体3转子腔4接收管5旋转密封6泵盖7机械密封8进出口段9锁紧螺母10、堵盖3、特点:自2000年第一台旋转喷射泵投入工业运行,经过几年的发展,产品已具有三大系列十四个品种,可以成功应用于输送流量小于60方,扬程小于800米的介质工况,泵转速在3000-5000rpm,增速方式有变频增速、齿轮箱增速和皮带增速等。旋喷泵具有多级泵、高速泵和柱塞泵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多级泵结构复杂,装拆技术难度大、维修周期长,故障率高,检修频繁;高速泵转速太高(一般10000转/分以上)

3、,效率低,且在运行中需要强制润滑、冷却,装置复杂,装拆检修难度非常大;柱塞泵、齿轮泵等容积式泵的输出压力有脉动,且组装要求高,不便于维护和检修,仅适用于输送不含颗粒、腐蚀性不强、温度不高的介质。而旋喷泵具有:、结构上:单级叶轮,零部件构成少,仅由轴承箱、主轴、轴承、进(出)水体、叶轮、集流管(皮托管)和转子腔组成,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拆装维护,使用更经济。转速较低,采用进口SKF滚动轴承,甩油环自润滑。易损件只有机械密封。机封设在泵入口处,压力低,容易实现密封,且机封寿命长;主轴不接触介质,不用考虑主轴的耐蚀问题,也不必担心有介质进入轴承。旋喷泵转子几乎不产生轴向力,所以从根本上克服了多级泵和高

4、速泵轴向力大、不易控制的问题。b性能上效率高,小流量泵的最主要损失是圆盘摩擦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5%左右。而旋喷泵的结构就决定了没有圆盘摩擦损失。C、运行稳定液体流出叶轮后进入转子腔,在转子腔中具有一个稳定的过程,避免了低比转速离心泵QH曲线的驼峰现象;另外从旋喷泵的性能曲线上可以看到,它可以在从零流量到设计流量范围内任一流量点都可以稳定运行。而多级泵和高速泵只能运行在设计参数点周围的工况,就是流量小于或大于设计点太多都无法稳定运行。二、安全注意事项1、严禁用加热的方法拆卸转子,因为积存液体可能会引起爆炸。2、严禁在未安装好联轴器护罩的情况下校验同心度,校中分初校(小于5丝)和终校(小于12丝

5、)。3、严禁超出设计条件下运行泵。4、严禁在未灌泵、排气的情况下气动泵。5、维修修泵时,必须切断电源,关闭进出口阀门,如果阀门内漏,可加盲板。、修泵前必须放净介质,泄压、吹净。7、输送有毒有害介质、高温介质时必须戴好防护用品。三、预防性维护内容1、日常维护及日常检查日常维护:轴承润滑、密封检测、振动分析、出口压力、温度检测日常检查:轴承箱体油位的检查。异常声音、振动、轴承温度的检查。机械密圭寸泄漏的检查2、季度检查检查地基和地脚螺栓是否紧固。对于油润滑轴承,泵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将可能污染油或分解油。因此,至少每季度(2000小时)进行一次更换。如从油标视镜上发现油已污染,必须立即进行更换。检

6、查轴的对中,必要时重新进行对中。3、年度检查检查泵的流量、压力、功率,更换磨损件,否则必须检查整个系统。四、轴承的维护保养1、新泵打开油塞,加入润滑油。直到油位到达视镜中心位置,拧紧油塞。2、换油时间新轴承200小时后可进行换油。以后轴承每连续工作3个小时或连续工作2000小时更换润滑油。润滑油必须采用抗氧化、防锈的高品质润滑油。五、拆卸:1、切断电源。2、关闭泵进出口所有控制阀。3、从管道排除余液,必要时冲洗泵。4、断开所有辅助管线。5、拆下联轴器护罩。6、拆下联轴器之间的连接螺栓。7、拧开泵壳轴承箱上的排油塞(放油堵丝)将油排尽,油排尽后再将油塞装上。再装配时,再将油注入泵壳轴承箱。&拆下

7、泵壳与底座的连接螺栓。注意:从泵支脚拆去的调整垫片要做好标记,保存好以便组装时用。9、将泵头用吊绳吊出。过流部件的拆卸1、拧开泵堵盖与进出口段的连接螺栓16,拆下堵盖18。2、用接收管锁紧螺母专用拆卸工具拧开锁紧螺母(左旋)17。3、用锁紧螺母拆卸工具将接收管29用力往里推到头。4、拧开进出口段与泵盖的连接螺栓,拆下泵的进出口段。注意:进出口段装有机械密封静环,一定要将进出口段沿水平方向移出,以免损坏机械密封的密封面。5、拧开泵壳与泵盖的连接螺栓13,拆下泵盖14。6、拧开转子腔的连接螺栓27,将接收管29及转子盖12一起拆下,然后将接收管29从转子盖中心取出。注意:将卸下的螺栓及垫片根据转子

8、盖上的编号做好标记。动力端的拆卸1、拧开油箱盖的连接螺栓8,取下油箱盖6。2、拧开后轴承盖紧固螺栓3,拆下后轴承压盖20。3、松开前、后轴承的锁紧螺母2、7。4、将泵壳连同未拆卸部分扣于维修工作台的木板上。5、将转子拆卸工具的环行面固定于轴承箱后端面,旋转转子拆卸工具中间的螺栓,推动转子向前移动,直到转子盘11能够轻松取出为止。6、用起重吊链将泵壳向上吊起,从轴承箱内将后轴承、锁紧螺母及轴承挡圈取出,然后将泵壳吊离转子位置,将泵脚放于工作台上。7、将前轴承24、蝶形弹簧、前轴承压盖25从主轴上拆下。注意:将轴承从轴上取出时,只能对轴承内环使力。六、组装在泵部件组装前,为确保泵的正常运转,必须对

9、部件进行检查,零件的配合面,特别是机械密封的摩擦面应清理干净,密封面不应有明显擦伤及裂纹、碰伤等缺陷,如有以上缺陷必须更换零件。泵的装配顺序与拆卸相反,但应检查密封垫片、O型圈及骨架油封、旋转密封等是否完好,如有缺损或失效的应更换,原则上O型圈拆卸后应更换新的。注意:1、用溶剂清洗部件上的油污、油脂、及灰尘时、不得划伤机械加工表面。2、工作台必须垫橡胶板或木板,以免安装过程中损坏零件。3、机械密封在安装时,其密封面必须均匀涂抹一层清洁的润滑油。K后骨架油封,2.锁紧螺母*3、螺栓,4.后轴承,5、后挡油圈,6.油箱盖,7.锁紧螺母,8、螺栓、9、吊环螺钉,10、前骨架油封,1R转子盘,12.转

10、子盖,13、泵盖螺栓,M.泵盖、1兴进出口段,14堵盖螺栓17.接收管锁紧螺母,18.堵盖,19.主轴20、后轴承压盖,2K放油堵丝,22x泵体,23.后挡油圈,24、前轴承,25.前轴承压盖;26.主轴螺栓,27.转子螺栓,28、机械臨封动环29.接收管,30.机械密封静环,31泵盖螺栓。七、常用备件前骨架油封、后骨架油封、锁紧螺母、接受管、前轴承、后轴承、O型圈、机泄密封、接收管旋转密封、甩油环、联轴器八、故障原因及解决办法:故障可能原因排除方法流量不足1、管道堵塞2、入口漏气或泵体转子内气未排尽3、转速不够4、泵压过高1、清理管道2、修堵漏气或彻底排气3、排除电路故障4、调阀门压力不足1、含气运行2、接收管损坏3、流量过大1、放气2、更换3、调阀门泵工作片刻后无排量1、进口正压不够2、管道漏气3、流体内有异物堵塞管口1、提高进气正压2、修堵管道3、拆泵清理或返厂轴承过热1、缺少润滑油2、过载运仃而损坏1、加注润滑油2、更新轴承电机过热1、缺相运行或接触不良2、功率不够1、电工排除故障2、换大型号电机泄漏1、机械密封失效2、O型圈损坏1、更换密封2、更换0型圈震动大噪声异常1、底座固定不牢2、转动体平衡破坏1、加固2、回厂返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