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2页)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2747186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XX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XX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XX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XX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2页)(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 市 X 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XXXXXXXXX市北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13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 前 言1.1 项目来源 51.2 目的与任务 52 自然环境概况 72.1 灾害点位置 7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72.3 气象和水文 92.4 地质环境背景 122.5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 153 地质灾害概况 179.1 灾情评估 9.2 险情评估 10 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0.1 治理的必要性 10.2 治理的迫切性 11 地质灾害特征与评价1717 18. 18. 19 2011.1 泥石流危害现状 2011.2 泥石流发育特征 2011.3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2、2811.4 泥石流危害程度预测及分区 297.5 治理区工程地质条件5 地壳稳定性评价 5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7.6 治理工程规划方案. 3131. 3132防治原则和目标 32防治方案 33治理参数的选择 36拟定方案构筑物设计与初步计算 37防护工程设施的基础地基和处理措施 44防护工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 448 施工条件及施工组织 45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建筑材料及开采条件 45施工道路及供水、供电条件 45占地

3、、拆迁数量及临时占地与临时工程 45施工进度与施工组织 469 环境影响评价 47有利影响 47不利影响及防治措施 47工程投资估算 主要工程数量汇总 投资估算 效益分析 减灾效益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丄、八1 前言1.1 项目来源X 市北山泥石流位于 X 市西北侧,呈西南东北方向延伸,西起邓家庄以西,东至宝觉万寿寺北侧,长度约3.3km。北山斜坡带地形呈多级台阶 状,山体中下部发生多处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现场调查 , X 市北山 斜坡带间形成有 9 处泥石流沟谷,在强降雨的影响下,泥石流发生的可能 性很大。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着该区域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

4、产安全,每 年汛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地质灾害险情,特别是今年的几次强降雨,多次 引发山洪泥石流,为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危害。为此 X 市人民政府对该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十分重视,多年来,号召动 员干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开展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并多方筹措经 费,修建了较为简易的防灾工程,并多次进行加固、提高和维护,在一定 程度上减轻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但受资金所限,各种地质灾害隐患依 然存在。为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改善X市北山的环境条件。根据甘肃省财政厅、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组织申报 2010 年度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中央财政补 助经费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X市国土资源局于2010年

5、9月24日委托 XXXXXXX开展X市北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我院于 2010 年 9 月 25 日成立了由 4 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项目组赴 现场进行野外勘查,历时5天,并编制了X市北山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工 程前期勘查报告(以下简称勘查报告),完成了治理工程前期的勘查工 作。在勘查报告基础上,进行了泥石流治理方案的设计和比选,编制可行 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图件。于 2010 年 10 月 21 日提交了 X 市北山泥石流灾 害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目的与任务本次工作目的是对 X 市北山泥石流灾害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 保护受威胁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6、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决策和 灾害治理提供依据。主要任务有:1、充分收集和调查泥石流灾害发育类型、规模、历史及现状,查明治 理区工程地质条件,查明泥石流灾害的发育特征、危害方式和发展趋势;2、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进行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阶 段的方案设计和比选,确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量,并进行投资估算。2自然环境概况2.1灾害点位置X市地处黄河上游,平均海拔1800m,距省会兰州150km,为甘肃省 西南部中心城市,是X回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境内有213国道及309省道通过,市区与各乡(镇)都有简易公路相通, 交通较为便利,如图2-1所示。100*/青Ji二州H

7、f36=cr3E*9W *)/ 巧i调查区y v. /、0、f朗山保安战卜自治县J s-fe东乡自 irtfIM 甘JI1(Ch/ r十丿tw ,,JFw/丿厂nil.炊:族103*图例二L国逍及代码 刁豳云爵自紐界匚刁市、W州)区界二县、市、区界 县、市、区政府驻地 轨彌严t水库12.5km12 J ISJun图2- 1北山不稳定斜坡带地理位置图2.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X市是X回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 枹罕、河州,素有 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和河湟雄镇”之称,享有花 儿之乡” 彩陶之乡”和 牡丹之乡”的美誉。区域总面积88.6km2,辖4个镇41个行政村, 6个街道

8、办事处 27 个社区;总人口 25万,其中以回族为主 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51.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58.4%。北山不稳定斜 坡带便位于 X 市区西北侧,坡脚下为居民生活区,人口密集、财产集中, 该不稳定斜坡带下居住着 2 个街道办事处 3 个社区 90%的人口,为人口密集 区域。X 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高原牧区、温带与寒带的 过渡地带的中心和枢纽位置,是甘南牧区和中原农区两大经济板块的交址 地带,两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互补性很强。一方面,牧区需要 的生活和生产物资从 X 市采购或途经运送。另一方面,牧区生产的牛羊活 畜及其副产品,在 X 市加工、包装、销售或通

9、过 X 运往各地,加上本市和 周边县畜牧产业的良好基础,使 X 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地之一。 由于 X 市地处农区和牧区结合部, 交通便利, 农畜产品市场资源极为丰富。 非金属矿藏主要为石灰石和红粘土,其特点为杂质少、品位高,储量很大。近几年,经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人居环境都有较大改善,完成了红园广场、中心绿地、新华小区、 X 市政 府统办楼、滨河体育场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易黄金水岸、 X 市实验 小学(毛园小学)、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一批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市区内干支道形成网络,完成了红园路拓宽,滨河中路、东路的建设,团 结北路、大小西关路

10、、新西路拓通改造等各项目也正在进行。电力供应充 足,市区大电网110kv,联网变电35kv,各种负荷的用电线路遍布城乡, 居民生活实现了电炊化。邮电通讯设施完善配套,信息通讯完全实现了电 子网络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直销、大型超市等商业服务业迅速 兴起。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处理工程已建成使用,大夏河南岸综合治理、 工业园区和东城区建设正在进行,城市管理和经营水平日臻完善,城市品 位明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1世纪,X市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地区 发展,为争取项目、争取发展资金创造了有利时机;省州提出大力培育特 色优势产业,并制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为

11、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 业带来了良好机遇;“一线两点”发展布局中,州委、州政府把X市放在了全州发展的前沿位置,给予了高度重视,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动力; 康临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加快了融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步伐,为扩大 对外开放,增进经济往来创造了基础条件。2.3 气象和水文2.3.1 气象 本区的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山地气候的特点,气候要素 随地形高度变化十分明显。其气候特点光照充足,少雨多风。据双城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 68C,最低气温-18C,最高气温 298C,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6% (图1 2),最大月均相对湿度78% (11 月),最小相对湿度56% (二月);最热月为

12、7月,平均气温18.1C,最冷 月为1月,平均气温-74C (图1 3)。X 市降水量分布明显受地形控制,多年平均降水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西南部巴楞山、太子山一带年降水量在 800mm 以上,中部黄土丘陵一带降 水量在600 800mm,双城至折桥,降水量由600mm降至350mm(图1 4)本区降水量年际变化显著,年最大降水量 763.9m m,最小降水量 325mm,相差2倍多。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于 6 8月。占全年降 水量的 59%。 X 一带为我省暴雨中心之一,降水强度大,日最大降雨量 82.1mm,日平均降雨量16.5mm。小时最大降雨量48.6mm,小时平均降雨量8.1m

13、m, 10分钟最大降雨 量19.8mm, 10分钟平均降雨量5.4mm,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相对湿度图23 双城降水量、蒸发量柱状图图24工作区降水量等值线图2.3.2水文治理区附近河流主要有大夏河及其支流红水河等。大夏河发源于青海省同仁县,古称漓水,在夏河县境与桑科曲合流为大 夏河。大夏河为本区主要河流,自西南土门关入境,横贯全区,于塔张注 入刘家峡水库,境内流程约 53km,其中X县境内30km, X市境内23km 多年平均径流量8.59 X08m3o历年最大流量960m3/s,历年最小流量1.37m3/s 年均径流量1lxi08m3,冯家台水文站实测平均流量为 34.3m3

14、/s,含沙量 3.49kg/m3,输沙量 419.2 X04t/a。红水河为大夏河一级支流,发源于 X 县营滩乡大荒地沟,从蒋家滩入境,经枹罕镇、城郊镇、市区后在毛园村附近汇入大夏河,境内长13.4km。红水河流域面积85.67km2,平均流量0.096m3/s,平均径流量为0.14 *08m3, 最大洪水量120 m3/s,含沙量2.06kg/m3。2.4 地质环境背景地形地貌X 市处于陇西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总的地势是西南高, 东北低。最高处为南部太子山,海拔 4162m;中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地带, 海拔 22002700m,相对高差 400 500m。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本区地貌可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剥蚀侵蚀黄土丘陵:由黄土梁峁和黄土残塬组成,分布于本区西北 部大部分,海拔 2 00 0 2 5 00 m ,地形遭受强烈切割,形成孤立、不连续的 黄土峁梁、黄土丘陵等地貌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