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2741155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ord教案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积累部分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导语:什么是修辞?比方、拟人、夸张,这些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格仅仅是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量好的体现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重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但是是调节语辞使达意传情可以适切的一种努力。”可惜

2、这种观念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注重,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虽然修辞学界对这个问题早已达到共识,但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引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措施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如:把这个意思体现出来应当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节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如: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如:李教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作为一种艺术,不仅在书面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平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大到领导人发言、广告媒体,小到平常谈

3、话、演讲报告,修辞可谓无处不在。我们常发现,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苍白、无趣,而那个人说出来却是这样的生动、新鲜。这是为什么呢?由于她掌握了语言这把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杖修辞。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们体现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左传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则是根据一定的题旨情境,运用多种手段、措施,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节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体现得鲜明、生动。尚有一种说法是:修辞指的是寓含在语言交际现象当中有助于提高语言体现效果的客观规律。(李索,古代汉语言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这种说法更突出了修辞在生活中的交际功用。在生活中,修辞重要

4、体目前对语音、词语、和语句的修饰功能上,因此修辞按此分为三个方面: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一、语音修辞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不同的语音形式可以体现相似的意思,但效果却大不相似,有的悦耳动听,如黄莺鸣唱;有的却呕哑嘲哳(uyzozh),味同嚼蜡。“语音修辞”重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导致语音上的整洁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用的修辞格例如排比、反复、顶真、回环、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重要见于诗歌和某些抒情性的散文中。最后目的在于追求语言的音乐美。使语言或说话听起来有变化、有节奏、协调而富有美感

5、。声音修辞(谷宝田)声音的修辞波及诸多方面,概括起来,重要表目前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上;具体地说,须在下面几种环节上下功夫。这就是:音节力求整洁,节拍要有节奏,精心协调平仄。一音节力求整洁。汉语的词丰富多彩,就音节着眼,有单音词、复音词和多音词三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现代汉语中则以复音词和多音词居多。为了适应陈望道所说的“语境和题旨”的需要,在声音的修辞中恰本地选择或调节各类词,就会使音节整洁匀称,收到上下文两两相应、响亮动听的效果。例如人们在谈到青岛的自然环境时,总习常用“蓝天,碧海,红瓦,绿树”来描绘,而说起美味可口、赏心悦目的菜肴时,又往往以“色、形、味俱佳”来形容;齐鲁大地

6、上的泰安人老把“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挂在嘴边;至于东北老乡,恐怕人人都会骄傲地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的。这些都形象地阐明,无论选用单音词、复音词、多音词,还是三者互相结合,交错使用,都必须以音节的整洁匀称为前提,何况有时还要兼顾押韵!只有这样,才会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使语言显示出构造美和音乐美;倘若音节调配不当,就势必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刺耳,语言的体现效果也就大大地削弱了。调配音节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地说,句内音节的调配,要考虑词与词之间的长度相等。例如:问:我市开办的学生平安保险有哪些保险责任?答:它重要有两方面保险责任:一是因意外伤害事件导致被保险人身故或身体的残

7、废及机能的一定限度丧失,可以给付保险金;二是(青岛广播电视报1990年第22期第2版,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显而易见,读起来,自会感到,问话的音节调配得好。答话的意思虽然清晰明白,但有些地方(加着重号处)总觉拗口别扭,由于文中“它”字多余,音节不协;“两方面”三个音节,不如四个音节“两个方面”好;“因”,单音节怎及双音节“由于”?最差的是下文的“身故或身体的残废”,前面用双音节,背面配五音节,参差不齐,疙里疙瘩,破坏了整个句子的自然协调。若将“身体的残废”调节为双音节“身残”,就顺口易读且表意简洁了。句与句之间的音节调配,常常注重多少结合,交错相应。例如: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引;想,要靠

8、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胡绳如何搞通思想措施)例这个句群(组)中的前两句(各是一种并列关系的复句),用了整洁的构造,匀称的音节,长短交错,两两相应,读来音步协调,琅琅上口,极富节奏感。这一形式,有力地体现了思想内容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在诗歌等韵文中,音节的整洁匀称就更重要了,有时甚至非常严格。格律诗自不必说,就是自由诗也相称注意。例如: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她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她!(臧克家有的人)这个诗节之因此好读中听,正是由于与它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分不开;而这,又是整洁匀称的音节所赋予的。唯其如此,才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因此,在谈到音节(字)与

9、写作的关系时,连语言大师、文学巨匠的鲁迅也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种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从某些名家名篇的局部改笔中,也可窥见为收到声音美的体现效果,而力求使音节整洁匀称、上下句两相相应的状况。例如:原文:那车夫摊开手心接受钱,就藏在车子座垫的底下。改文:那车夫摊开手心接钱(叶圣陶在民间)原文:有时这些声音寄托于劳动号子,寄托于车队奔驰之中,仿佛令人感到战鼓和进军号的撼人气魄改文:仿佛令人感到咚咚战鼓和进军号角的撼人气魄(秦牧土地)稍作比较即可看出,例将双音节的“接受”调节为单音节“接”,例把双音节的“战鼓”和三音节的“进军号”一律调节为四音节的“咚咚战鼓”和“

10、进军号角”,就意义上说,并没有增长多少内容,甚至例主线就没增长什么内容,重要是为着音节整洁、节奏明快的声音美需要。这样,不仅读之顺口,并且听之悦耳;声音美使意义(内容)得到了更加抱负的体现。清代出名学者刘大櫆说:“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字仄声,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这些论述,无疑是很有见地的。二节拍,是由一定数量的音节构成的音律单位。西晋陆机在谈到声律时,说:“暨声音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她觉

11、得文辞的节拍调配得富有节奏,就仿佛红、黄、蓝、白、黑五种色彩配合得更加协调、绚丽一般。虽仅只一语,却也道破了调配节拍必须符合节奏美规定的真谛。在韵文中,近体诗对节拍的规定特别严格。无论绝句还是律诗,不管五言抑或七言,往往是两个音节为一种节拍,最末一种音节自成节拍。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七绝江雪)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七律书愤前四句)这两例的节拍批准义单位一致,读起来自会产生鲜明强烈的节奏,因此,近体诗便于吟诵歌唱,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新诗和曲艺、戏剧等说唱文学作品,调配节拍,对音

12、节的数目规定虽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但也须讲究。例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明又亮,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贺敬之回延安)疯子听着啊给诸位,/道大喜,/人民政府了不起!/了不起,/修臭沟,/上手儿先给/我们穷人/修。(老舍龙须沟第三幕第二场)例虽是新诗,但节拍非常严整(采用一色的“三/二三”格),因此读起来好读,听起来中听。例是快板词的前几句,由于节拍调配得好(特别典型的是,为了凑足三音节,特地在“听着”和“上手”之后分别加了个音节“啊”和“儿”),致使说唱起来很有节奏,富于音乐美。三精心协调平仄。平仄,指声调而言。由于语音的变化,古今声调不一。古代分平、上、去

13、、入四声。在古诗词中,平声曰“平”,上声、去声、入声归“仄”。元代后来,中古声调的四声逐渐演变为一般话的阴、阳、上、去,现代汉语里不再有入声字。因此,从一般话着眼,“平”,涉及阴平和阳平;“仄”,涉及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是不同的。平仄在格律诗中规定得非常严格,毛泽东在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格律诗的平仄原则,一般是本句相间,对句相反。例如(“”代表平,“”代表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五律题李凝幽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七律自嘲)这两例,无论本句还是对句,由于平仄都协调得异常工整,读

14、起来节奏鲜明,听起来和谐悦耳,音律美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并且易诵易记,便于流传。现代诗歌,虽然不大讲究句中音节的平仄,但也还是规定句末音节的平仄的。这重要有两种基本格式:一种是上仄下平,平仄交错;一种是同调相押,平仄相重。例如: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换上战斗的火光()!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例每个诗行的最末音节的配合是“|”,平仄交错,抑扬有致。例最末一种音节都是平声(韵脚用了同一声调的同

15、韵字阴平、阳平通押),这就是“同调相押”,又名“一条龙”;所有平声,一韵究竟,音律和谐悠扬。快书、快板、民歌、民谣、谜语、谚语等多采用这种形式。讲究平仄,对诗歌,特别是律诗固然重要,于散文也不可忽视。人民艺术家老舍说:“我们今天既用散文写戏,自然就容易忽视了这一端,只顾写话,而忘了注意声调之美。其实,虽然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讲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少抑扬。四个字尚且如此,那么连说几句就更该好好安排一下子。张三去了,李四也去了,老王也去了,会开成了,这样一顺边的句子大概不如张三、李四、老王都去参与,会开成了,简朴好听。前者有一顺边的四个了,后者加是平声,了是仄声,扬抑有致。”老舍这段论述,不唯既通俗又形象地阐明了协调平仄“注意声调”之美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并且还亲自作了示范,很值得体味和效法。的确,当我们于散文中读到诸如“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昂首望处,已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