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739132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研究目的:研究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界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 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 对象:出生至发育成熟为止成长中的一代(025岁),重点对象:718岁1 研究对象特点: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2在学校接受教育 3集体生活 主要研究内容:1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生长发 育的调查与评价)2 疾病预防(预防学生常见病为主;重视学校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成人期疾病早 预防;以青春期少年为重点预防健康危险行为)3学校健康教育 4心理卫生 5教育过程卫

2、生6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7学校卫生监 督 生长: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 身大小、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属两量变。发育: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力、心 理和行为上的成熟,属质变。成熟:指生长和发育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 和心里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能力。研究生长发育意义:1探讨人类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2评价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状况3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4为制定学校教育卫生政策提供依据5生长发育机制研究 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一阶段性和程序性 阶段性:婴儿0-1幼儿前

3、期 1-3 幼儿期 3-6童年期 6-12青春期10-20青年 期 18-25;)程序:1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 2近侧发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 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遭遇躯干,) 二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第一突增期:胎儿四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身高(胎儿中期4-6个月)体重(胎 儿后期7-9个月)第二突增期;青春期(女 9-11至13-15男 11-13至15-17) 突增期意义:补充适当的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3保证足够的锻炼 三、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及协调性Scammon生长模式:1一般型:肌肉、骨骼脏器等,

4、两次突增 2神经系统型:一次突增,先快后稳3淋巴系统型;一次突增,有升有降4生殖系统型:一次突增,先慢后快 四、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 1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五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 呈现一种轨迹现象 2赶上生长:因某种因素生长发育受阻的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 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3生长关键期:生长关键期是器官和组织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受到干扰,常导致 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性障碍。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表现:1身高体重的增长 2性发育提前 3乳、恒牙萌出提前 4 儿童时期某些疾病提前发现生长发育的原因:1营养2异族通婚 3传染病的有效防治 4城市环

5、境的刺激作 用意义:为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时期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卫生标准3适时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4合理营养心理卫生: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涵一切旨在改善和保持 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心理卫生问题:指主要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偏倚,它不是某种特定精神 疾病的症状表现,多随年龄增长二逐渐减少或消失。判定原则:需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合乎事实地判断心理事 实问题。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来的占 主导地位、典型而本质的特征。判定原则: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心理发展的行为才是行为问题,儿童 发展过程

6、中出现的暂时行为表现并不都是心理行为问题。行为问题原因:1生物学脆弱性(发育、躯体、气质)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 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发展:又叫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 变化过程。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心理行为特点和年 龄相符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个性的稳定 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目标: 1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情绪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成年期健康奠定良好基 础。2 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为儿童少年创造良好的心身发展环境,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儿童青

7、少年心理卫生问题:1、学业相关问题2、情绪障碍 3、品行障碍 4、 心身疾病 5、顽固性不良习惯 6、青春期问题(物质滥用 酗酒 吸烟 吸毒 家庭暴力自杀 性问题离家出走 网络成瘾犯罪) 流行特征:检出率男孩高于女孩,青春期高于童年期,大城市多于小城镇,小城 镇多于农村,工业化地区高于非工业化地区。婴儿期心理发展特点:1学会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发展2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3开始了最初游戏活动 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1游戏是主要活动形式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3个性心理特征初步形成儿童期心理发展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过度3儿童开始有意识参加集

8、体活动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1身体发育上急骤变化2心理发育上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心理不稳定 3性意识觉醒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 3勇敢与懦弱 4高傲与自卑 5否定童年又 依恋童年性发育:从受精的瞬间开始直到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 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 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性发育延迟:以男孩13.5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孩1313.5岁未出现乳房发 育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 环境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1营养 2疾病 3体育锻炼 4生活作息规律 5 气候与季节 6环境污

9、染 7社会、家庭)环境雌激素:在生产、生活中产生、释放到环境中去的一类化合物,具有雌激素 活性,可干扰内源性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拮抗雄激素的效应儿童铅中毒:血铅水平超过或等于0.48umol/l,不管有无临床症状、体征和其 它血液生化指标,都可以确诊为铅中毒临床表现:一 神经系统1注意力缺陷与多动:易激怒、冲动,烦躁不安 2行为异常,性格改变:进攻或抵抗行为,过度依赖或离群行为 3精神发育迟缓,智商降低4学习障碍5视听功能损害二 体格发育影响1 造血系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 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杜绝手-口途径 2清洗用具 3搞好环境卫生 4注意用品 卫生

10、、玩具 5合理营养 生长发育调查的目的:(1)研究生长发育的规律(2)探索各种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3)制订本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正常值(4)观察、检验和评价各种学校保健措施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实际效果。 生长发育指标的分类:形态指标 功能指标 身体素质指标 心理指标 生长发育调查方法一、横断面调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一定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一 次大数量的调查目的;1制定某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标准 2与其他地区比较探究原因,制定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 3了解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 缺点:不易观察到发育的连续过程和变化的关键时刻 二追踪调查:通过选择较少数量的对象,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进

11、行定期的、 连续多次的调查,来观察儿童少年的发育动态 主要目的:1制定生长发育正常值 2了解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3探讨对生长发育 影响的因素缺点:耗时长,人员易变动 三半纵向调查:为了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和观察对象易于流失的缺点而 产生的一种设计调查设计:16个月内,按1个月一组;每组6070人612个月内,按2个月一组;每组6070人 12岁,按3个月一组,每组100人 26岁,每6个月一组,每组100人 79岁,每岁一组,每组100人 1018岁,每岁一组,每一性别年龄组应150175人 18岁以后,每岁一组,每一性别年龄组100人左右时间:5-6月 9-10月 生长发育标准的制定:某一

12、标准只适合一定的地区和人群,而且应每5-10年更 新一次 标准分类:利用均值和标准差适用正态分布;利用百分位数适用正态或偏态 评价内容:生长发育水平 生长发育速度 各项发育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 一指数法:是根据人体各部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数学公式编成指数,用以评 价发育水平、体型、体质或营养状况的方法二、离差法:1、等级评价法(用标准差与均值相离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 )2、曲线图法:将个群体各年龄的均值各自连成一条曲线,直观地比较三、百分位数法离差法的优缺点: 优点:可评价个体和集体儿童的发育水平2方法简单,便于推广 3曲线图法可 追踪观察某项指标的发育动态缺点:不能评价发育速度和发育的均称程度

13、学生健康监测:是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 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等方面长期的动态观察。主要内容:生长发育状况、疾病和异常(患病率、检出率和死亡率)及因病缺课 状况健康监测的意义:(1)掌握学生群体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为进行学校卫生和儿童少年健康方面 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2)为从事学校卫生教学及科研提供全面、客观、及时的基础资料。(3)为客观评价受检地区和学校的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4)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推动学校卫生工作奠定基础,明确方向和目标。 健康监测的实施(一)监测对象(二)监测时间(三)常用的监测内容(四)监测的质量控制 儿童青少年患病率特点: 1年

14、龄特点:(1)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2)不同年龄阶段患不同疾病(年龄 增加患病率增加:近视、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年龄增加患病率降低:传 染病、营养不良、沙眼。 年龄增加患病率稳定:肾病、脊柱弯曲异常) 2季节特点:冬春季:呼吸道疾病 夏秋季:消化道疾病儿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 1婴儿期:死亡率最高,死因:新生儿肺炎、早产、先天畸形2幼儿期:较高 死因:肺炎、恶性肿瘤、意外死亡 3学龄期:迅速下降 10-14岁死亡率最低4青春期:死亡率又增加 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 由于屈光不正所致。视力低下:眼睛辨认目标的能力下降,裸眼视力低于5.0 视力低

15、下的原因:各种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各种眼病,营养 不良或急慢性疾病。弱视:凡眼部五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远视力小于 0.9.且 通过屈光校正达不到正常视力不良,称弱视。儿童年龄越小,晶状体弹性越大,眼的调节能力越强,近点距离越近 近点距离:使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眼前最近一点的字体或其他细小物体时的眼物 距离。近视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轴性近视 眼轴长度过长,晶状体屈折力正常屈光性近视 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屈折力过强 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1视近工作年限及持续时间 2视近工作时的不良因素 3视力紧张程度 4营养与 体质二遗传因素 近视眼预防: 1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2开展用眼卫生的健康教育,培育儿童良好的阅读书写卫生习惯 3改善学习环境4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做好眼保健操5定期检查视力 6合理饮食,注意营养 龋齿龋齿率=龋、失、补例数 / 受检人数(说明龋齿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龋均=龋、失、补只数 /受检人数(说明人均龋齿严重程度) 龋齿补够成比(反映口腔保健水平,提示口腔保健服务工作量) 我国儿少龋齿流行特征:1幼儿园小学中学 2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 3在世界范围内属低发,但大部分龋齿未得到治疗或处理 4龋齿率呈上升趋势5浅龋齿率高于深龋齿率 6磨牙是好发牙,磨牙的咬合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