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72133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文字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 初读破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 3、 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了解说明语言) 4、 写读拓展延伸,激发兴趣,训练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教育方面: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文字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和“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等句子。小学六年级课文大自然的文字。这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应的资料,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科学常识,如“星座、石灰石、花岗石”等,以便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课文。本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个人感悟活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中思考、发现、体会。在关键部分,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正确的引导。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和“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等句子。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大自然文字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

4、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大自然文字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 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讲“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第六自然段的“搬、穿、爬、带、走”等动词,以及“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利用上下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5、迎刃而解。 五、教学过程: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大自然文字的主要内容、作用和认识方法。2、美读、品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了解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感悟语言,激发兴趣,走进大自然,搜集大自然的文字、作用,训练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学习重点:理解大自然文字的内容、作用和方法,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激发自己走进自然,认识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情感。学习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和“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等句子。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导入: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爱读书,可能也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作者是伊林。ht

6、tp:/ 读。(不动笔墨不读书)1、 读:快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不明白的画出来,交流解决)2、 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边读边画出来。有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把大自然的文字说成是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就是大自然的事物,上至天上的星,下至脚下的石子,都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这本书上至天下至地,它这么大、这么重、这么厚,我们怎么去读呢?别急,作者已经根据大自然文字出现的位置,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3、 读: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二至倒数第二段,画出文中的过渡段,即大自然这本书上下两册的分界线。对了,课本的第四自然段就是这本书的分册线,把它分为上下两册。请同学们分别本书的上下

7、两册,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读课文,抓关键词语,即文眼。)4、 读:上下两册,我们知道,这两册书分别概括为天书和地书。http:/ 读:请同学们分别读天书和地书部分,看作者分别写到了哪些文字,各有什么作用?http:/ 读:读末段后回答,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观察和请教 书、有学问的人)课文咱们读完了,既知道了大自然的文字就是大自然的景物,又知道了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和方法,我们就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去认识,更好的去生活。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板块的学习:品。(二)品。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使深奥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让我们对这样的语言细细品味。1、 品修辞。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形象生动的

8、比喻、拟人和设问的运用使深奥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2、 品动词。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对森林中出现的花岗石来历的猜测用了一系列动词,如:搬、穿、爬、带、走等动词既准确又借助拟人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读来不仅妙趣横生,而且能读出地质的变迁。3、 品说明方法,本课用了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等说明方法,使说明的语言更加准确。4、 品典型事例。大自然的文字就是天地之间的景物,可以介绍的有很多,作者选取了天书上的北极星和砧状云,因为北极星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砧状云是夏季雷雨的预兆,能识别天气。作者选取的地书上的文字是建筑工地上挖出的石灰石和森林中的花岗石,因为建筑工地上挖出

9、的石灰石是碎贝壳造成的,它的出现说明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森林中的花岗石说明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它们说明的是地质的变迁。所以,选取事例一定要典型。品完了作者的语言,我们进入第三板块的学习,悟。(三)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同学们,“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作者在课文的结尾告诫我们说“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是什么?请大家合作探究,交流后回答。请同学回答你的悟。对了,同学们悟的不错。作者的意图是告诫我们,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读懂要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三、巩固总结:请同学们看课件http:/ http:/ 课堂检测。请同学们仿照课文语言进行大自然文字介绍。http:/ 板书设计:http:/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进行阅读摘记,充实我们对大自然语言文字的了解。教学反思大自然的文字课后反思: 这篇科普小品文,用生动形象地语言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岩,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