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2720424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享我饮食调节血糖的方法 通过和一些糖尿病朋友的交往,我发现最困惑大家的问题是如何吃。特别是刚发现糖尿病的新糖友,他们常常在恐惧惊慌中,不知道该如何吃。应一些糖友的要求,今开一帖,邀请糖友们一起来交流探讨在饮食方面的经验,让我们互相帮助,共同勉励,使我们的饮食更健康、血糖更稳定,而且我们也能继续享受饮食带给我们的乐趣。 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交流一下我自己在饮食方面的体会和认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 糖人饮食的原则 糖尿病病人在控制饮食过程中,我认为至少需要掌握三点原则:A总进食量(一天摄入的总热卡)要适当 新糖人发现糖尿病后所采取的的第一个措施常常是:节食。其实这样是错误的。糖人一天的总

2、进食量是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为什么需要这样严格呢?因为人必须每天通过摄入一定热卡的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但所有提供热卡的食物又都引起血糖升高,而糖尿病病人由于糖代谢障碍,进食后比一般人升血糖更快更高,因此糖人一天进食的热卡不要高过所需的量,否则无疑会增加我们胰腺的负担,使血糖升高。 既然总进食量是这样的严格,那每一个准备和血糖终身和睦相处的糖人都必须知道如何计算自己一天所需的热卡: 一天所需的总热卡(千卡) =30(千卡) x体重(公斤) 然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加减,例如:体重偏重的人,也就是体重超过标准体重者(标准体重 (公斤) = 身高 105),可以在此基础上减少5-2

3、0%;体越超重,减的越多。而体重偏轻,或者运动量大的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5-20%。衡量你进食总热卡是否合理的一个比较可靠的标准是,经过坚持一段时间的这样饮食量,你的体重能长期稳定在标准体重内。B饮食营养成分比例要科学合理 我们除了要掌握一天摄入总热卡的量,而且还要注意饮食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要科学合理。在三大营养中,碳水化合物升糖最快,也是引起餐后血糖高的主要因素,因而有些糖人就采取减少碳水的摄入量来控制血糖,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由碳水化合物供应的,当碳水化合物不能提供身体的需要时,身体就通过蛋白和脂肪的转化(糖原异生)来提供能量,而通过蛋

4、白质和脂肪供应能量不仅从生物效应来说比碳水直接提供能量要低,而且还增加胰腺的负担,同时蛋白质和脂肪浓度高会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这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所以临床发现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来控制血糖的人,尽管他们的血糖可能正常,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却并没有降低。 目前医学提倡糖人三大营养成分的比例是: 碳水占50-60%,蛋白 15-20%,脂肪 20-25%,当然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在总热卡以及营养比例合理的情况下,糖人其实什么都能吃(包括糖),而且吃的品种越杂越多越好,只是要控制量。选升糖指数低的食物作正餐的主食,选升糖指数高的食物作正餐前的加餐,从而既保证了我们足够的营养,也减少了胰

5、腺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各种丰富的饮食也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C合理分配一天各餐的进食量 除了一天的总进食热卡和营养成分比例要合理外,还需要将这些总热卡合理地分配到各餐中,在每餐的饮食中也尽量保证营养比例的科学搭配。一般提倡热卡的分配是: 早餐占:1/5,中餐占2/5,晚餐占2/5。 这样的分配也许并不适合每一个糖人,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合理的分配。而分配的原则是:使每一餐后的血糖尽量减少差距。例如当你发现以上的比例分配时,早餐后的2小时的血糖是5左右,中餐后的血糖是7左右,晚餐后的血糖是8左右,那么你就要增加早餐的热卡,减少晚餐的热卡。通过这样的调整,使得我们的血糖尽量平稳,减少血糖的波动

6、。二 正餐前的加餐是II型糖尿病病人饮食控制血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A什么叫正餐前的加餐 正餐前的加餐是:在早餐、中餐、晚餐前的一定时间,先进食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我把这样的加餐方式叫做正餐前的加餐,以便和一般的加餐(常常是在早餐和中餐之间,中餐和晚餐之间,以及晚餐后的进食)、分餐(将一餐分两次,常常也是在早餐、中餐和晚餐后进食)相区别。B为什么正餐前的加餐是饮食控制血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正餐前的加餐是为了适应II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的特点,II型糖尿病病人都伴有胰岛素分泌I相减弱或消失,胰岛素II相分泌延缓,病情早期胰岛素分泌稍稍亢进,晚期不足,结果血糖表现为:进食后急剧升高,并保持一段高血糖

7、后,缓慢下降,到3-5小时恢复正常,甚至低于正常。这样血糖波动不仅大,同时造成胰岛素的浪费,给胰腺增加负担。长期这样大的血糖波动不仅对胰腺本身造成损伤,而且也对血管、神经及全身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而正餐前的少量碳水化合物的进入,不仅将餐后升高的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而且使延缓分泌的胰岛素高峰可以和正餐引起的血糖高峰吻合,这样既减少了血糖的波动,也减少了胰岛素分泌相对过度造成的浪费,对胰腺和全身组织器官都有益处。从而中断高血糖对胰腺所造成的恶性循环。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餐前的加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餐和促泌剂的作用。C如何正确掌握正餐前的加餐 正餐前的加餐操作非常简单,一般在正餐前的60-90分钟(

8、我提倡90分钟为宜,如果早上时间不允许,可以60分钟),进碳水化合物约50-100热卡。这个加碳水的时间和量因人而异,需要自己去摸索调整。原则是:进食量以加餐后的血糖高峰在7-8,正餐的时间在高峰稍有下降为宜。作为加餐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是:水果、馒头、果脯、主食.甚至糖块。因为此时的加餐是作为胰岛素的生理促泌剂,掌握好量是原则。D正餐前的加餐对恢复胰腺功能的作用 正餐前的加餐通过减少血糖波动、防止胰岛素分泌过多的作用是即刻发生的。而最终会使胰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恢复的程度和速度因人而宜。这就是为什么用这个方法的人会发现血糖越来越平稳,越来越容易控制。这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大意,因为我们胰腺中

9、有相当一部分的细胞是永远都不能恢复功能了,所以不要轻易放弃这个饮食模式,也许需要终身坚持。三 具体操作的实例示范 老糖人可能对以上的原则和方法容易理解和操作,但对一些刚刚得病的新人来说,也许就有点困难。为了使新人尽快在饮食上知道如何操作,现以本人为例作一个示范,愿能对新人有所帮助。A总热卡的决定和调整 本人身高1.56米,体重50.5公斤(基本是标准体重),运动量不大,一天需要的热卡: 30 (千卡)X50.5=1550 (千卡)B一天饮食的内容、时间和营养比例早餐 食品 时间 千卡碳水 200克苹果(加餐) 7:00 80 75克 杂粮 8:30 260 20克 桂圆 8:30 60 脂肪、

10、蛋白 400ml牛奶 8:30 130 20克 干果 8:30 120 1/4牛油果 8:30 50 早餐总热卡 700千卡 中餐 碳水 20克红枣(加餐) 11:00 60 60克 杂面粉(生重,做杂面饼)12:30 210 菜 12:30 70 脂肪、蛋白 1只鸡蛋 12:30 50 6克素油 12:30 50 中餐总热卡 440千卡 晚餐 碳水 25克馒头(加餐) 17:00 60 40克杂面饼 18:30 130 菜 18:30 70 脂肪、蛋白 鱼 100克 18:30 100 6克素油 18:30 50 晚餐总热卡 410千卡 全天总热卡 1550千卡C几点说明1 通过以上饮食的分

11、配,我一天的血糖相当稳定,最高血糖不会超过8,最低血糖在5.5左右,血糖的波动值不大于3;2 每正餐前一般喝水或汤400 500ml;3 因为我的血糖现对运动依赖性不大,所以我的运动量不大,时间也不长。一般餐后1小时最多就是10-15分钟中度运动或者是按摩。有时周末散步时间就长一点。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对我来说更容易达到血糖、体重、营养、运动的平衡;4 我每天的主食一般是固定的,菜会有所改变。正餐的主食一般是三种:a 杂粮饭按以下方法煮: 250克杂豆(除黄豆外的各种豆如:红豆、绿豆、鹰嘴豆、豌豆、大白豆、花皮豆、老玉米等)、350克麦仁(薏米、红麦、小麦、荞麦等),先将这些用开水泡5-6小时,再

12、加入350克白米、50克小米、100克燕麦、100克大麦加水到4100克(包括锅的重量),用高压锅煮。煮好后的生杂粮米和熟杂粮饭的比例是:1 :2.6b 凉拌面按以下方法煮: 将一种很细的意大利面煮开6分钟后,用冷水冲凉,用麻油、辣油、酱油拌好后,放冰箱,随时加上各种蔬菜即可食用。一般放冰箱可吃三天。煮熟后的面条和生重比例是:1:2.6c 杂面菜饼 1/4 荞麦面、1/4 全麦面、1/4 玉米面、1/4 白面,加水、菜(随便什么菜都行)、少许盐、有时还加鸡蛋、肉末等调成糊状,放入少许油在锅里,慢慢煎成两面黄的饼。d 早餐的糊 将早餐的杂粮、果脯、干果、牛油果和牛奶加热后一起打成糊状,很好吃,有点甜并且香,有点像芝麻糊,几乎我天天都是这样的早餐,从没有吃厌。5 根据体重的变化,对总热卡会有稍稍调整。只要体重轻或重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