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271615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七步诗【教学目标】、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指名背诵长歌行。二、学习七步诗、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解诗人及创作经过。曹植(公元9年)三国时期魏国

2、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

3、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

4、练)练一练: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四、拓展创新训练、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

5、事吧!、学生分头准备。、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五、布置作业、背诵古诗。、预习出塞一首诗。【板书设计】七步诗曹植豆和豆秸相煎何急2、鸟鸣涧教学目标】:(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古诗鸟鸣涧。(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

6、大声背给大家听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二)、新授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

7、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2)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

8、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4)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5)请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3、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

9、描绘的景色也美)(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四、总结拓展。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

10、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板书设计:鸟鸣涧唐王维山中月夜美静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解题知作者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的设计思路,同时也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授之以渔”的过程。要学生品读诗人的内心,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这一环节往往受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有一定难度,因此,配乐诵读诗歌,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画面,把自己当作诗人,体会当时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一首古诗的学习,是为更多古诗的“不学习”,因此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带着这些方法进行古诗的自学,并有所收获才是目的。因为学校一直坚持开展“古诗

11、诵读”的活动,这首古诗大多数学生早就接触过,所以并不陌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古诗上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自学的能力,小组的合作意识、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发展。3芙蓉楼送辛渐学习目标: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的一些诗句。有关资料:唐天宝七年(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

12、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今安徽毫县)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

13、诗的学习经验。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学习成果呈现:背诵的熟练情况、教师板书)学习活动二:运用经验先自学本诗。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学习成果呈现:问题标注于课文)学习活动三: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1、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送别的时间、地点与人物;2、第一次写作日记并交流。3、估计的争议(1):前面两句诗均为描写环境,在日记中应从哪一个环境入手?达成共识的途径为引导学生想像:晚上王昌龄在想些什么?4、第二次写日记

14、。补充诗歌阅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以达成对王昌龄昨日晚上内心世界的了解。5、对第二次所写的日记进行补充修改并交流。6、想像:分别在即,作为好朋友,王昌龄会有哪些话对辛渐说?7、第三次写日记并作交流。8、适当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点明王昌龄一生的坚守,第四次写作日记。(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写成的日记。)学习活动四:感动与拓展性阅读。2、略读李白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学习成果呈现:学生在感情地朗读。)4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

15、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创作背景是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教学目标:1、学会这首古诗中“畔、寻、蝶、莺、舞”的字音和写法。2、能够通过“千朵万朵,满,压”等词语体会到黄四娘家的花很多很美丽。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4、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七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题目是:“登鹳雀楼”,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齐读一遍。这首诗里有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哪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齐读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