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2705348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摘要】 本文将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意义和现状进行研究和论述,从而具体分析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存在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在其基本上提出某些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有利的有关建议,最后展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趋势。【核心词】前言进入21世纪,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经济整合逐渐成为国际经济运营的新形式,并赋予国际分工新的内容。国内入世后,改革不断进一步,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技术、基本与产业优势,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并浮现了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伙。在当今以经济圈为主体的经济格局下,建设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设想顺应国际国内经

2、济区域化潮流。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对统筹国内东部地区协调发展、构筑增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峡西岸也成为统筹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的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一种重要课题。1. 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涵及建设现状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被列入国内“十一五”规划加强建设和发展。对于其内涵界定,大体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叶飞文为代表的观点,觉得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周边地区的地区经济综合体;另一种是以杨立冰为代表的观点,觉得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指福建省。鉴于福建省在中国东南沿海所处的

3、南北接“长三角、珠三角”、东濒台湾省的特殊地位及区域合伙与一体化潮流的因素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相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海峡西岸经济区具体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为福建全省,浙江省的温州、衢州、丽水市,江西省的赣州、抚州、鹰潭、上饶市以及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梅州、揭阳市等四大地区,共20个地市分为3个重要的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闽东南经济集聚区,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带,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二部分是内地山区经济推动区,它是山海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骨架;第三部

4、分是周边经济协作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总面积2.70105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81%;,其年末总人口8494.7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5%。1992年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得到了发展与提高(表1)。,海峡西岸经济区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03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6.39%,比1992提高了1.38个百分点;人均GDP为13776元,为全国人均量的98.39%,比1992年上升了19.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值为4549.9亿元,为全国的6.24%,比1992年提高了4.79个百分点;实际运用外资41.1亿美元,

5、占全国6.44%,比1992年减少了4.16%,应予以关注;出口总额为515.31亿美元,占全国的6.76%,比1992年提高了4.0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79.5亿元,占全国4.93%,比1992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48亿元,占全国的6.62%,比1992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从总量来看,1992,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呈逐年扩大趋势。从速度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GDP年平均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1992,该区GDP由1349亿元增长到11703亿元,年平均增

6、长速度为116.97%,比全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14.48%高出2.59个百分点。从海峡西岸经济区GDP占全国GDP的相对比值来看,19921999年呈逐年递增趋势,1999则大概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从绝对值来看,1992,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GDP呈单调递增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GDP为13776元,是1992年的7.63倍,是1995年的2.7倍,是的1.57倍。从速度看,总体上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不小于全国平均年增水平。1992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GDP由1805元增长至13776元,年均增长速度115.7%,比全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13.3%高出2.4个百分点。从分年段看,

7、1992199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20.08%,全国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1.2%,海峡西岸经济区比全国高出8.88个百分点;1999,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3.28%,全国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9.34%,海峡西岸经济区比全国低6.06%。从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相对比值来看,19921999年呈逐年递增趋势,1999则大概呈减小趋势。1992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之比为78.55%,1999年为116%,为98.39%。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2.1对于福建及福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增进作用海

8、峡西岸,有政治、经济两方面含义。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福建省委始终坚持筹划发展、致力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在新世纪福建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的时候、在台湾产业与资本不断向大陆转移的背景下,福建省委筹划海峡西岸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为福建更好地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国经济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构建一种有效载体,为福建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展示广阔前景,也为福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福建省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台湾面积大概为福建省的1/3,人口密度是福建的2倍,台湾地区的土地承载强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承载的

9、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福建省15倍。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福建在大陆也属于土地资源紧缺的省份,但相对台湾而言,土地资源就要丰富得多。福建沿海有大量台地和海湾围垦滩地,合适于工业用地。福建海岸具有较好的建设港口工业区的条件。目前,台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在厦门湾、闽江口、湄州湾等港口工业区里,其厂房和其她基本设施建设的费用低廉,可觉得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应着眼于两岸要素禀赋、经济构造、产业的互补性,通过优势互补、产业整合,加强经济合伙,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突破各自经济发展的瓶颈,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将来发展

10、中找准定位和方向,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充足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伙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迅速缩小与台湾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和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动福建省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伙,避免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浮现一种区域断裂带和“经济洼地”,逐渐形成从环渤海到海南岛整个沿海一线的均衡化发展格局,在此基本上,实现东中西良性互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供应明显不小于需求的劳动力状况,使得大陆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台湾。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转移,可以成为增强台湾厂商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成为增长福建就业,增进福建发展的有效途

11、径之一。2.2 服务于祖国的统一大业政治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着眼于海峡东岸台湾,着眼于祖国统一大业,一旦福建与台湾联合形成海峡经济区,其经济总量就不亚于全国其她经济区。有资料显示,长江三角洲的江、浙、沪经济总量加起来3300多亿美元,珠江三角洲的粤、港、澳加在一起经济总量是3300多亿美元,台湾和福建经济总量加起来也是3300多亿美元。可见,一旦形成海峡经济区,便可成为国内够格的经济区,并且在国内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有独具特色的一席。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实现互补合伙、互利共赢,增强两岸同胞的理解和互信,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伙和文化交流的先行区和跳板,

12、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奉献。3.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和局限性3.1优势3.1.1区位优势。海峡西岸毗邻台湾,并且与台湾有着历史性的“五缘”关系,这是祖国大陆任何其她地区都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也是对台工作的前沿和窗口。海峡西岸与台湾本岛近来距离仅为60多海里,台湾是祖国大陆的重要贸易伙伴,台资也是拉动祖国大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加强多台联系对祖国大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福建并不是对台经济贸易的唯一出海口,也不是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领地,一旦福建建设壮大进而投资环境改善,其毗邻台湾的巨大邻里优势便可迅速发挥。此外,其地理条件

13、和气候与台湾相似,是台湾在祖国大陆选择农业合伙区的首选地区,目前闽台农业合伙已获得很大进展,随着福建经济的发展进而投资环境的改善,涉及农业合伙在内的闽台经济合伙会更快密。马尾与马祖相距仅10海里,厦门大嶝与金门近来距离只有1800米。特别是福州和厦门港实现与台湾定点直航,马尾和马祖、厦门与金门实现了“小三通”后,这种本来理论上的优势实实在在地变成了现实优势。此外,厦门已获准对台胞实行落地签注和办理5年期台胞证,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台胞通过厦金航线往来于海峡两岸之间。3.1.2开放优势。海峡西岸与台湾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改革开放以来,双方投资与贸易已形成良性互动,台湾是海峡西岸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

14、大进口来源地。海峡西岸设立了杏林、海沧、集美及马尾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和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伙实验区,一批台湾大公司纷纷来闽投资。据记录,上世纪80年代至4月,海峡西岸合计批准台资项目7804个(不含第三地转投资的台资项目),合同台资141.4亿美元,实际到资100.7亿美元。台资成为海峡西岸的第二大境外资金来源,且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构造趋向合理,投资势头不断增强。3.1.3文化优势。闽台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一脉相承,多数台胞祖籍在海峡西岸并讲湾21个县、市。台湾省籍同胞在福建居住的闽南语。据记录,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地在福建,台湾的福建民间社团诸多,在台福建同乡会有147个,宗

15、亲会有126个,遍及台湾21个县、市。台湾省籍同胞在福建居住的也不少。台湾民间信奉,特别是妈祖、保生大帝、关帝和临水娘娘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每年均有大量的台胞来福建四大祖庙进香朝拜。两岸人民同宗、同祖、同语、同俗,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为两岸交流提供了天然的纽带。3.1.4体制优势。福建是综合改革实验区,在国有公司改革、基本设施投融资、非国有经济发展、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明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晋江模式”,经济市场化、民营化限度较高,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接近5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因而,相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而言,福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很

16、轻,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做其她的工作。3.1.5对台工作的经验优势。这些年来,福建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增进两岸人员往来、经贸合伙和文化交流方面成绩突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经验。五是海峡两岸经济水平差别互补。台湾资金雄厚,科技产业基本好,营销及管理经验丰富,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海峡西岸经济区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相对缺少。台湾产业构造正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因而,迫切需要将某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她地区,而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具有接纳台湾产业的条件。与此同步,海峡西岸经济区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在台湾也很有市场。此外,东南沿海地区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月工资七八百元,高的在千元左右,相称于台湾同等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十分之一。台湾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的迅速上升阻碍其经济发展,有相称一部分公司出于人缘、地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