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270355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练习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A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已学会栽培谷物 B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C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农耕聚落 D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2、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的3、“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是A神话传说,基本上没有史料价值B原始史料,证实了原始音乐起源C神话传说,但能够印证农业革命 D一手史料,印证了人类进化历程4、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型宫殿

2、,有些历史学者推论这个社会已初具“国家”形态,极可能是文献所记载的夏代晚期王都。这些学者的推论依据是文献中夏墟的位置与考古发掘的位置相符 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年代与传说的夏代相当 二里头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禹治水的传说 大型宫殿建筑说明强大权力机构已经存在A B C D5、至今仍有史学研究者质疑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是A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吻合 B传世文献记载不可靠C出土文物有限不足为证 D未找到直接文字证据6、全球通史这样描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3、”应是:A夏 B商 C周 D秦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认为:“拥有近四千年文献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目前已知的有直接“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8、鼎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左传曾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修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由此从中可知“鼎”在商周时代的主要作用是 权力的象征 用于收藏 用于交换 隐喻政权A B C D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分)材料一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遇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有此种材料,

4、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材料二 “ 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得出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商代帝王世系基本相同,进一步证实了史记的史料价值,把中国信史至少推到了商代。” 郑师渠、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材料三 / (A ) (B) ( C) (1)从材料一看,王国维将史料分为哪两类?这两类史料的表现形式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的“辞”是指材料三中哪件文物(填写符号)?为什么说商朝的历史是“信史”?(3分)31、(共5分)(1)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1分)历史文献、考古挖掘。(文献材料或实物材料)(1分)

5、(2) C(1分)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1分)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一致,证明商代历史为“信史”。(1分)10、阅读下列材料:(10)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晋 同姓 今山西 鲁 同姓 今山东南部 齐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宋 商朝后裔 今河南东部 燕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

6、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四: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五: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3分)(3)材料五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1分)(4)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1分)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到什么作用?(2分)32、(10分)(1)特点: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3分)(2)

7、政治:服从周王命令,经济: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派兵随从周王作战。(3分)(3)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1分)(4)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从属关系(1分)。作用:实现了対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2分)第二册第二单元练习11、2003年1月,27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在陕西宝鸡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数量创造了考古史上的新纪录。铭文将西周王朝分封诸王的时间一一列出,与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完全一致。这一考古新成果说明A西周的历史是信史 B西周封王是按照史记所记载的顺序分封的C青铜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明 D司马迁生活的汉朝是我国古代文明

8、的勃兴时期2、史记中有“纣师虽重,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此事记载的是 A商灭夏 B周灭商 C秦灭周 D魏代汉3、历史上人们往往把分裂走向统一或国家制度的改变称为“社会大变革”。如果以这个标准看待下列史实,你认为不能称为“社会大变革”的一项是A.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B. 隋军南下灭陈C. 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变为郡县制 D. 清末民初由专制走向共和4、史记记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这一现象大约发生于 A公元前21世纪早期 B公元前17世纪早期C公元前11世纪中期 D公元前8世纪早期5、“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

9、行天之罚。”尚书牧誓。这场“恭行天之罚”的战争发生在A公元前16世纪 B公元前1046年 C公元前770年 D公元前221年6、右图是牧野之战想象图。要想复原牧野之战的真实情形,专家可资凭借的价值最高的材料是:A周初“利簋”铭文 B史记周本纪C小说封神演义 D电视剧封神榜7、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封建论8、“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 B封建土地所有制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9、有一位同学

10、收集某地考古资料后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一文明存世的时间与中原的夏、商、周王朝所处时代大致相近,但不论是玉器,还是金器、铜器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具有地方特征的文化。你觉得他研究的主题应是A中国文化的整体统一性 B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C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排斥 D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10、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期,下列文物图片中最能反映这一时期文明成就的是11、对比下列两幅图,可以观察到的政局变化是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1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1、不包括:A 新兴阶级的产生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3、“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 杨向奎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的这句话主要是肯定周公A助周灭商 B封邦建国 C辅助成王 D制礼作乐14、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A 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15、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12、思想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16、下列是历史兴趣小组为历史短剧诸子百家论治国编写的台词。其中为孔子扮演者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B“克己复礼,天下归仁”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17、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仁者,爱人”贵贱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A B C D18、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美】

13、斯达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有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19、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是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20、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礼论”一篇,说明“礼”的起源是因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争夺,结果发生乱事,于是统治者才制定“礼义”,以确立每个人应遵行的分际。请问这位思想家是A荀子 B老子 C孔子 D韩非子21、“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一观点属于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2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