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2702651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进展李培林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都有重大理论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提出和论述的重大理论命题,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从中国

2、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和新任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命题,这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统一思想认识和明确前进方向,都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提出“三个坚持”,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一个坚持,即“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出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这意味着,一方面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

3、系统的和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体系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要随着实践的探索不断丰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历史发展脉络看,凝聚着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发展领域的总体布局来看,包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思想理论来看,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4、基本要求,从大社会着眼,将和谐社会建设的执政理念、奋斗目标、基本原则、制度建设、精神支撑、国际战略等各个方面贯穿全文,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同时从小社会着手,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推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理论、战略和政策上的建设。在理论进展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

5、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在宏观战略部署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在经济方面,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政治方面,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文化方面,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

6、神家园;在社会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卫生医疗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工作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逐步形成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

7、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体系和战略部署。 这一理论也同样凝聚了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探索,凝聚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并一直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强调,“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

8、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许多全面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最早都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比如,他提出“收入分配问题大得很”、“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一样“都很重要”,“限制人口增长应该立法”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深化了这方面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七一”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目标。2000年江泽民在考察广东的讲话中提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

9、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思考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论断。这一时期,中央还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如1994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计划,基于对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深刻认识,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和国外的发展要求(即“五个统筹”)。2003年8月胡锦涛同志在江西考察工

10、作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随后,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对这一概念做了深入阐述,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完整表述。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奠定了基石,并提出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思想的提出,也是基于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全新的事业,我国

11、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既不是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那样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论断。随后,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957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我国要建设一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为此,毛泽东同志全面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12、部矛盾思想和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经历了多次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利益关系调整入手,正确处理干部、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工商业者的关系,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深化认识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

13、人民矛盾,社会就比较和谐,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顺利;什么时候利益矛盾处理不好,社会严重不和谐,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波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这意味着它不仅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也不仅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将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和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当前,我们要以民生问题为重点,扎扎实实地作好各项工作,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加深对和谐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用实践和发展成果来不断丰富、完善和检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文档附件: 编辑: 文章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02-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