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688694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中明确指出“设置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而以“以理服人”为要义的议论文写作正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学会表达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对课内文章的议论思路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写作实践灵活运用,是落实单元任务和提升学生思辨性表达的重要途径。 一、学情分析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三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一。在此之前,高一学生通过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认识思辨性文本

2、的特质,把握思辨阅读与表达的一般策略;通过必修(下)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体会不同的说理技巧和表达风格。在两个单元的选文学习和写作任务训练基础上,学生逐步形成议论文写作思路,并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然而在具体习作中,问题突出表现为议论的绝对化与自说自话现象,从而导致文章说理性不强,逻辑漏洞明显。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提升议论文的“论辩”色彩,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告知”,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说服”,改变仅从自身立场出发,选择自认为合适的论据,沉醉于自我感情抒发的论证思路,而是在自身观点明确的基础上,揣测是否存在不同于己的观点,针对其合理性和实质,进行解释或说明。进而考虑自身观点的漏洞并补充完善,增强议

3、论文的思维力和说服力。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增强议论文写作的对话意识。 二、教材单元选文中的对话意识分析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第三个单元。本单元旨在通过阅读较为复杂的政论性文章,领会古代士人的家國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把握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论的基础上对作品 作出理性判断,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选文分为两组,第一组围绕国家治理,选取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第二组围绕国家兴亡,选取了杜牧阿房宫赋和苏洵六国论。四篇文章都有着较强的对话意识,主要表现在:1.自身观点明确;2.论说基于现实问题;3.写作对象清

4、晰;4.议论过程中充分考虑对方质疑并进行反驳;5.论证环环相扣,说理方法丰富。主任 务一中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三、写作任务设计基于该单元学习重点,结合学情与教材的适配性,笔者设计了 “ 与读者对话 ”写作任务。首先在教材篇目学习基础上,对课文中“对话意识”的体现进行归纳,其次,通过“现象+观点”类习作练习进行实践,从而检验教学产出。最后,以习作为依据在班级层面举行辩论会。 本文笔者主要针对前两个任务进行教学设计:主任务一:归纳教材选文中的“对话意识”先进行知识层面的介绍:写作是一种虚拟对话,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与特定群体就某些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同时还需要面对对方的质疑和反对。即使写给自己看

5、,也是 与另一个自我进行对话,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再批判。这里笔者参考英国哲学家斯蒂芬 图尔敏提出的论证模型,即论证结构由断言、数据、保证、支撑、辩驳和限定六个元素组成,数据必须经过保证才能支持结论,保证自身也需要支撑,限定因辩驳而生,并通过明确结论的适用范围使其更具说服力。结合图尔敏模型 设计了“与读者对话”的基本要素图(图 1)。借助要素图,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分析单元选文中“对话意识”的具体体现,具体示例见 图 2。最后,在表格归纳和同伴交流的基础上,自主总结一篇“与读者有效对话”的议论文具体 的写作要点。主任务二:写作教学实践单元学习任务“写作”部分明确指出,“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

6、提高思辨能力”,并指出“质疑论辩要有风度,尊重不同意见,记录不同观点及其依据”。回顾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之一便是通过呈现一种人类普遍的行为或现象及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不同看法,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思辨。而此类题目也是训练学生写作过程中具备“对话 意识”的最佳类型。习作题目如下: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做事开始提倡“别那么累”。有人赞赏这种变化,也 有人为之担忧。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结合“与读者对话”要素表的整理,以课内文本为范例,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追问,在对话 中思辨。具体写作思路见图 3。具体任务设计与分析如下:1.镜头搜寻:我们的“累”。就如选文中,魏征于天下承平之

7、际,面对唐太宗开始流露出骄奢忘本的苗头,便及时提醒君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苏洵就北宋王朝向辽和西夏缴纳“岁币”有损国力这一问题提出“弊在赂秦”。现象类作文首先要明确社会背景,在现实情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自身的观点。使观点基于“问题”产生,从而明确自己的写作对象,即问题现象的主体。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人们“累”的具体表现。总结不同情形下的“累” 背后不同的动机、方式、内容等,进而确定自己的观点。如:996 工作制下的压力;科比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备战高考的拼尽全力;房贷、车贷、花呗下的心理重负;各种攀比和“人设”维护下的疲惫不堪;精心烹调的“疲累” 读本好书、看部好电影的“烧脑” 投入

8、真感情的“刻骨铭心”“累”:全力以赴为心中目标而不懈付出的状态,那么观点是:“别那么累”是实现人生 目标的障碍;“累”:一种被动盲目的,亦或为物质攀比而疲惫不堪的状态,那么观点是:如今,请 “别那么累”,找到自我人生方向更加重要;“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和做事时的专注用心,那么观点是:警惕“别那么累”背后的 思维浅表化和简易化;2.情境思考:与“读者”对话。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我写文章总是想到有一位读者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写 ”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正是全篇针对司马光列举的四大罪状逐一反驳, 且点明对方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论证充分有力。对于该题目而言,大部分学生选择反对“别这么累”这一主张。

9、那么写作时潜在的读者是谁?我想至少有三位,一位是“高压力之下疲惫不堪的小 A”,一位是“凡事主张佛系,以别那么累为口头禅的小 B”,一位是“努力维护人设与生活品味而心力交瘁的小 C”。议论过程中需要细致揣测潜在读者的内心,继而层层追问,逻辑严密,同时关注议论的主次安排, 突出重点。和小 A 对话,我们要换位思考,进而理解“别那么累”这一心态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快节 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需要自我的调节与平衡。和小 B 对话,我们要深度分析,小 B 所代表的群体心理正是我们担忧的缘由,此部分也是分析的重点。面对以“别那么累”为借口下的“佛系”、“低欲望”人群,我们需要指出他们的心理动机,是将“别

10、那么累”与“别累”等同,实质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无力改变的无能”“以轻松为价值取向”“目标的迷失”等。同时指出此种心理必然导致的问题。进而提出“累” 的价值是“自我效能感”的不断获得,是实现目标必不可少的积淀准备。和小 C 对话,我们要批判性思考。我们反对“别那么累”不代表赞成所有的“累”,如果所谓的累只是盲目跟随大流的碌碌无为,或是为物质的无限度需求而买单,那么这样的“累” 确实应该避免。从而弥补自身观点存在的漏洞。3.置换情境:“对话”训练。根据课堂示例,调换议论角度,如果选择支持“别那么累”一方,你的议论潜在读者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行为和心理,你该如何在议论过程中综合思 考,提高说服力

11、?4.段落修改:对话需要“会说话”。议论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身的思維能力。因此,在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思维全面的基础上,参考选文中的说理方法,在段落议论中融入多种论证手法,增强议论文说理的形象度和力度,是提升议论文说服力的 必要条件。机动任务三:“别那么累”与“请别说别那么累”辩论会教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和班级习作情况,开展以“别那么累”的不同观点为正反双方的小型辩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论辩”中,进一步针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辨,发现自身观点思考不周 的地方,从而弥补漏洞、增加限定,完善观点。四、任务反思选择“对话意识”作为本单元写作任务设计的切点,是基于议论文“以理服人”的写作目的。高一学生如果能够在接触议论文的初始阶段,打破封闭的自圆其说和强盗逻辑,形成与读者对话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文章的深度辩证说理,提升议论的温度和力度。为此,笔者通过选文示例、实践写作、口头表达三步骤,试图引导学生掌握“对话”的基本要素和议论思路。然而,形式、方法的学习只是第一步,真正融入思维之中才能避免套路化和机械化,这需要的是后期教学中不断的跟进和练习。另外,除了与“读者”对话,还要与“材料”对话、与“社会”对话,后期笔者将继续探索系列化的“对话”写作任务设计,从日常阅读、作文 审题、议论过程等多个环节入手,不断引导学生提升思辨阅读与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