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练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2685788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近代中国文化练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6 近代中国文化1.练高考 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名师点睛】本题以1919年的进步报刊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

2、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真正的解放是靠自己的努力”“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这实质上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自我觉醒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排除,老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要有意识的训练其排除的技巧。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

3、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应该选C。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应该排除B。【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契合

4、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和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热点,以诗界革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甲午战争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做题的关键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再利用教材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这启示我们平时学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此题用排除法最容易解决。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

5、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练模拟1(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18届高三全仿真模拟检测(最后一卷)历史试题)下图是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A.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与否定B. 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机关刊物C. 象征国共两党着手准备第一次合作D. 表达出了“以俄为师”的思想倾向【答案】D2(

6、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18届高三全仿真模拟检测(最后一卷)历史)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 【点睛】关键信息是“师夷长技举世讳言之,一魏默深(源)独能著书已犯诸公之忌”。5林则徐在主张对外贸易的奏章中说:“利之所在,谁不争趋?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人民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材料反映出A国家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B林则徐主张全面对外贸易C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松动D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答案】A【解析】【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