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7章例题及答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2683173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7章例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7章例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7章例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7章例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7章例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7章例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7章例题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B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2 .“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3 .“人的依赖性关系”指(A)4 .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B5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B6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灭“三

2、大差异”的关键在于(A)7.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C)8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样的社会形式是指B9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是CC.工人阶级只有使整个社会彻底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异和阶级斗争,才能彻底解放自己D.工人阶级的解放分为两步:首先解放其他阶级,最后解放自己10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首要任务是B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11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表达了个人价值,后者表达了社会价值12 .社会主义革

3、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C1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D.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14 .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D)D.社会主义社会15 .以下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选项是D16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D17 .江泽民同志曾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B18 .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A19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首要任务是B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20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

4、会关系主人的状态二、多项选择题1 .其他思想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BC)A.前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后者从客观规律出发B.前者侧重于描述未来社会的细节,后者侧重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C.前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后者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2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论根据是(ABCD)3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在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上的差异是A0A.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存在多种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单一的社会公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5、,而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C.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差异,而共产主义社会各经济单位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上的差异“三大差异”,而共产主义社会已消灭“三大差异”4 .下属各项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CD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5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6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ABCD7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ABCDA.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D.共产主义在全世界

6、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的过程8 .以下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BCD9 .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ABCD)B.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10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它ABCDA.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11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AB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12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中要ABCA.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

7、确的改革方向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C.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13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BCDB.商品经济逐渐消亡,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D.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异逐渐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14 .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要ABC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15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达在(ABCA.社会主义革命中二、辨析题1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与自然规律一样,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符合社会规律的事物必然要得到实现。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已被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

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它必将被更为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因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合规律的。同时,社会规律是在人们社会活动中起作用的,而人们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因而社会规律的实现和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说来,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2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它混淆了实现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之间的区别。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社会关系高度和谐,阶级和国家都将消亡,“三大差异”也将

9、消失,因而共产主义只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那么,怎样才能从一个有阶级有国家的社会发展到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社会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于共产主义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是性质迥异的社会,以及资产阶级将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资本主义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因此,又需要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不是从发达资本主义,而是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建设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种手段,一个必经阶段,即共产主义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的实现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社会主义是要从资本主义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因而在资本主义内部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情况下,得一国或

10、少数国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并建设社会主义;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却是世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自然结果,意味着国家的消亡,不存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三、简答题1 .答案要点答: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到达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

11、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 .答案要点答: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民族和国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地进行的。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会有所不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以具有自身特点的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3 .答案要点答: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它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4 .答案要点答:实现

12、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由不同的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目标、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就没有高级阶段的到来,试图超越阶段是有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5 .答案要点答: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客观要求,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私有制的灭亡;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