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新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678104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新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新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新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新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新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新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新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表识。”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对话教学的理念, 对于目前弘扬主体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来说, 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形象,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

2、个又一个精彩。一、师本对话,预设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 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 品位文章语言的精妙, 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 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如在教学向往奥运时,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体育不仅仅是体育, 它以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 ”“在那一时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 确实在超越着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 老师可在课前在上网查询历届奥运会上精彩的场景:王一夫以 0.2 环之差夺得金牌, 埃塞俄比亚选

3、手图鲁和白人选手手拉手绕场庆贺的这一幕幕镜头, 看到这一幕幕情境, 教师的情感自然会从心底涌出, 也就与文本流淌的情感相交融。 披文入情便会得到充分体现。 教师在和文本对话中感悟得深才能在课堂预设中充分而精彩。 接着,教师就在课堂伊始带领学生通过看图片、录像等感受奥运精神的魅力, 学生的热情将被充分激发, 那么此时,声情并茂的朗读目标的实现就不再是模仿老师的朗读。二、生本对话,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阅读教学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实现以读

4、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够体会的,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及悟,让学生把心放进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并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牵线搭桥, 引导学生把书读活,读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如在教大禹治水这课时,在初读交流后,我没有急着讲解,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有什么疑难问题, 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学生纷纷发言,谈了自己读书的体会。有的说:“大禹治水多么辛苦,真了不起。”有的说:“治水是辛苦,时间又这么长了, 但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去看一看?”还有的说:

5、“他的儿子都这么大了,为什么不回去看一看,是不是他不想自己的儿子?”从中体会大禹大公无私、为民造福的精神。三、师生对话,展示课堂教学的生机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 由于自身认识水平、 生活阅历的局限,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完全自能”的。 要使得这种对话进行得更生动、有效,显然需要教师的指导。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 教学过程的流畅, 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 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 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因此,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利导, 主动走近学生学生的心灵之窗、 情感之门就会纷纷向

6、你敞开。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可爱。师生对话必会恰似“一江春水”,充满生机活力。如在教学草一课时,教师故意制造矛盾,创设特别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促使学生勇于实践,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把教师当做一位老奶奶,当学生背出“一岁一枯荣”时, 教师假装听不清: “什么?一岁一窟窿?”学生兴趣盎然, 为了让教师听明白, 便争先恐后地介绍“枯荣”的写法和意思。 这样不受预期目标的限制,关注教学情景进行过程本身的教学价值, 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力的发挥,这个过程是感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张扬。四、生生

7、对话,体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架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台,生成人人参与的自由对话,营造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在和谐自由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中,无拘无束,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 感受彼此的情感, 分析彼此的得失,实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以及个体超越、走向成功。因此要珍视学生间“智慧、灵性的碰撞”,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实践或组织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让学生置身于“合作”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 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多唤醒或激活

8、”, 从而促使文本新的意义的生成, 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 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意思之后, 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让学生自主分成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人家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一样的人。这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争相发言,辩论达到高潮。学生说出许多精彩的答辩词:“一天吃一个苹果,可以远离医生。”“人们为什么把你们疏忽,是你们不如我们呀!”“试问各位同学,

9、如果把漂亮的衣服脱掉会成什么样子?”“为什么人们看望病人多是送苹果,而不送花生?” 这些“目不随人视, 耳不随人听, 口不随人语,鼻不随人气”的发言,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灵,虽然学生的发言还不成熟,但是都包含一定的道理。文本新的意义,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天生丑陋或残疾,你会怎么办呢?你心中追求什么呢?”通过讨论,学生理解到:要注重外表,当更应该注重内在的品质。这样的三次辩论, 层层深入,学生从中懂得不同的工作, 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类人都需要。激烈的对话使“潜在文本”转化为“现实文本”,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的目标。 从学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他们的对话正逐步走向成熟、全面、深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 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教学实践证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珍视学生差异,实现教师、文本、学生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课堂教学谱写出动人的华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