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全册(优秀)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2675053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全册(优秀)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全册(优秀)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全册(优秀)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全册(优秀)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全册(优秀)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全册(优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优秀教案全册(优秀)(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5.

2、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3、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大

4、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

5、科学全探究过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l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

6、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

7、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

8、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

9、)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二)进行新课1.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

10、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提出问题2.光的传播教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学生: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小组实验 分析实验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

11、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A光手电、水B激光手电、汽水瓶C激光手电、玻璃砖D激光手电、白纸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讨论、归纳 举例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回答巩固 反馈练习: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贴近生活3.光速(1)同学们,喜

12、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联系实际(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2)讨论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观察生活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阅读比较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反馈(3)反馈练习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巩固练习三、本课小结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四、作业设计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但

13、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三、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 五、学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