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267381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科学总结成果申报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word 版本 下载 成果完成人:郭绍青 王卫军 张筱兰 袁庆飞 常咏梅成果简介:本项目是在 2005-2007 年启动实施的, 项目在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等为依据,以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 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研究。构建了以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化教学 ”两门课程为核心,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

2、的课程体系; 研发了以文字教材、 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核心的 “知能并举 ”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形成了以基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式学习、 基于多媒体光盘的个别化学习、 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等为核心的混合教学模式; 形成了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以个人作品为参照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出以合作备课、集体研讨、动态跟踪为依托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机制。项目研究经历了两年的理论系统研究,从2007 年进入了全面教学改革实践阶段,在各级各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系列问题:改变了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 ”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能力

3、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编写了高水平的立体化教材;改变了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形成了适合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了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了单一的教师分散教研方式,探索了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教研机制。项目成果注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创新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开发立体化系列教材,创新教材建设;探索实践网络支持的多种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协同教研活力,创新教研机制。改革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已在学校 2006 级、 2007 级的 1714 名师范生中全

4、面应用,并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教师培训中广泛应用,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现。一、改革实施的背景1、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的焦点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因此,许多国家将教师教育置于一个关乎国家与民族未来乃至全人类的前景中考虑, 教师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教师教育的改革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世界各国开展了大量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为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如美国针

5、对未来教师的 PT3 项目、英国教师的 ICT 培训、新加坡的 MP 项目、韩国教师的 ICT 素养培养、英特尔 ? 未来教育项目等。一些国际组织或国家也都相继公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标准,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 ,美国先后两次修订了 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国政府也公布了 ICT 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 ,我国于 2004 年 12 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等。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各国研究者都认识到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是影响在职教师培训效果与质量的核心因素, 形成了教师教育职

6、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共识。 世界各国都迅速展开了职前教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2、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摇篮, 在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改革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示范性的地位。 为了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教学人才,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 “母机 ”,必须在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另外,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项目或工程,如 “校校通 ”工程、教育部 李嘉诚基金

7、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联合国儿基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姊妹学校项目、 “百亿工程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 在项目发展后期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工程效益与质量的关键。3、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其培养水平对整个师范教育的质量,乃至教师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 事关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大局。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我国很多高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但经过研究发现,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存在许多问题:( 1)课程体系不完备,学生能力发展缺乏系统性;( 2)教学内容存在偏颇,学生能力发展缺乏全面性;

8、(3)教学资源极度匮乏,学生学习方式缺乏多样性;( 4)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5)教学评价局限滞后,学生学习缺乏积极自主性;( 6)教学工作机械重复,教师发展缺乏持续性等。纵观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为适应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需要, 切实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为教师职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二、改革实施的基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是在总结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科学的前期调研,在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下,以大量高水平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支撑,依托一批富有实践经

9、验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团队开展的,这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1)教育部 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2002-2004 年,组织参与了天祝、静宁、武山等项目县的 450 名技术人员、 24 名电教馆人员的培训,完成了天祝县、张掖市、静宁县 250 所学校的 500 多名校长与技术人员再培训,编写出版了卫星 IP 广播系统的安装与接收、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等培训教材。(2)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 2004-2005 年,对 41 个项目县 686 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校长、骨干教师、技术人员以及 10 个项目市的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了累计为期 460 天

10、、36 期次、 2614 人次的培训。 从 2004-2006 年,针对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设立的 686 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 TLRC )的部分学校,开展了 “信息技术送教下乡 ”工作,对甘肃省中东部 41 个国家级贫困县的 48 所学校进行了现场指导工作,累计出动358 人次,共计培训项目学校教师2800 多人,编写出版了由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印发的卫星接收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及排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等培训教材。(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2005-2006 年,受中央电教馆委托,由郭绍青教授带队,开展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11、的国家级巡回辅导,先后赴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广西省、海南省、江西省等,开展了短期巡回指导与教师培训,培训教师 7600 人次,组织开发了光盘资源和资源库, 包括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系统、 校园网构建与管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法资源库、 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中应用的技术解决方案等。(4)联合国儿基远程教育合作项目。2006-2007 年,在联合国儿基会的资助下,项目组对甘肃、陕西两省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 5)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 2007-2008 年,与青海省城西区合作开展了“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 ”,对城西

12、区 18 所学校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研,建成了网络培训平台, 开发了相应的网络课程资源。集中培训教师 5 期,为期 15 天,出动人员 30 余人次。( 6)甘肃省教育厅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项目。 2008 年初至今,项目组分别在临泽县和兰州市城关区进行了三期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共计 6 期次。每次集中培训两到三天时间,共计 16 天。参加培训教师累计 29 人次,培训教师达 190 余人次,并开发了 “三人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支持平台 ”( ),为项目学校免费提供数字资源, 同时还开发了由文字教材、 多媒体光盘、专题网站构成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程和三种模式应用的教学方法两

13、套立体化教材。另外,项目团队还参加了义教工程项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403 项目、爱生远程教育项目,姊妹学校项目、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 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大量的实践收获:( 1)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仔细的分析;(2)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有了准确的把握;( 3)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规律有了深入了解;( 4)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法、模式与规律有了深刻把握;( 5)掌握了系统的立体化教材开发的方法和流程,锻炼了改革团队网络课程的

14、设计和开发能力;( 6)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资源与支持服务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强大的改革团队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深化了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模式和规律的认识。 与此同时,也锻炼形成了一支实践能力强、 教学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团队。 团队主要由 5 位成员组成,其中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者 4 人,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 2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 人。3、高水平的前期研究成果改革团队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为改革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近年来改革团队出版教材或专著 4 部,发行多媒体软件或资源库 3 套,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7 项,完成国家、省、校级科研项目 15 项,先后共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这些成果为教学改革工作的展开在理论、技术、实践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指导。4、系统的前期调研为了增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的可行性实施策略,项目组开展了科学系统的前期调研。( 1)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调研。为了分析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