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2662306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天体,其原因是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原始海洋形成,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绿色生命对大气的改造,大气的保温作用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

2、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周期性。(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的年周期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干扰地球磁场、产生极光。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比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日一个太阳日除 两极点外,都是15/小时 规律:从赤道向两

3、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公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回归年大约1/天。大约30km/s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区时:各时区的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

4、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1a 2 3 b(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如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如2 黄赤交角为2326。如b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如a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月21日赤 道向北B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A 秋分9月23日赤 道向南D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CA CBD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

5、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全球昼夜等长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全球昼夜等长(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 变化 趋势关系时间太阳直射点方

6、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北半球南半球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5: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如右图2所示,冷却凝

7、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融再生。 岩浆岩: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或停留在地壳中冷凝成岩浆岩。(内力作用) 沉积岩: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使其成碎屑,搬运到较低区域沉积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外力作用) 变质岩: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成变质岩。(内力作用)6: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山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

8、脉是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喀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7: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9、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及“十雾九晴”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3)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垂直上升,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受冷的地方垂直下降,近地面形成高压, 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

10、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8: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低纬信风带(风向:北半球 东北风、南半球 东南风)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风向:北半球 西南风、南半球 西北风)高纬环流: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

11、东风带(风向:北半球 东北风、南半球 东南风)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气压带分布成因性质影响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热低压;湿热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度附近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向南北流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在30度附近上空积聚被迫下沉而成暖高压;干热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度附近南北两股气流相遇,暖空气上升而成冷低压,湿冷极地高气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形成高压区冷高压,干冷风带分布风向成因性质纬度位置气压带之间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纬30与赤道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北风 东南风

12、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而成干热中纬西风带南北纬306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南风西北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而成温热极地东风带南北纬6090之间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风 东南风极地高压的下沉气流在低空向低纬度地区运行,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偏东风干冷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

13、 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5)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地区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特点气候类型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 炎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 炎热少雨地中海气候冬季:西风带西南风(北半球)西北风(南半球)温和多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风带西南风(北半球)西北风(南半球)终年温和湿润温带海洋气候气候类型主要成因气候特点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区数值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0之间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最冷月均温15以上;年均温26左右;年降雨量2000mm以上热带草原 气候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高温,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