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二轮考点复习:3 地球上的水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2651088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二轮考点复习:3 地球上的水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二轮考点复习:3 地球上的水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二轮考点复习:3 地球上的水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二轮考点复习:3 地球上的水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二轮考点复习:3 地球上的水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二轮考点复习:3 地球上的水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高考地理二轮考点复习:3 地球上的水 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2019.4考点3 地球上的水(2016全国卷T911)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 B.36月C.69月 D.912月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2、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解析】1选D,2选B,3选A。第1题,由材料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淤积为主;由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结束进入到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浙江河流的汛期在夏季,汛期结束开始进入枯水期,外力作用由侵蚀转为淤积。第2题,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河流的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由于淤积加重,冲刷减弱,河床不易展宽。第3题,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河口位置的水闸,对河流汛期的洪水下泄

3、会起到减缓作用;水闸拦截潮流,会减弱冲淤作用;在河口拦截河流的入海泥沙,会增加河口泥沙的淤积,但不是该工程的主要作用。【误区警示】解答本题的误区有以下几点:(1)易把甲时期当成枯水期,乙时期当成丰水期。(2)不知道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移动的规律。(3)不清楚潮流与泥沙淤积的关系。(2016全国卷T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46题。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

4、.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5.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增加 坡面径流增加蒸发(腾)量增加 地下径流增加A. B. C. D.6.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水循环,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水循环的环节,并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各自然要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解析】4选B,5选C,6选D。第4题,森林植被遭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季下渗水量减少,地表径流明显增加。第5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

5、强,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加。第6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受岩层倾斜方向的影响,下渗量增加,透水层的水主要流向乙河,乙河的径流量增加,甲河的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因此河流径流总量减少。(2016江苏卷T7、8)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7、8题。7.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8.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A.蒸发B.下渗C.蒸腾D.地下径流【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第1年和第6年的植被覆盖率的差异,进一步分

6、析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解析】7选D,8选B。第7题,本题分析如下所示:第8题,导致图中径流的差异主要是植被覆盖率大小,影响到下渗量的大小,进而导致图中的径流差异。第6年植被覆盖率高,下渗多,故地表径流的峰值小。9.(2016江苏卷T19)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洋流甲(双选)()A.自南向北流B.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C.使沿岸增温增湿D.利于海洋渔场的形成【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纬度和陆地形状进行区域定位。【解析】选BC。结合图中纬度可以判定为南半球,联系南回归线的位置及陆地形状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南美洲东南部,甲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巴西暖流,会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

7、凸出,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单一的暖流不利于渔场的形成。【方法技巧】判断洋流性质的方法(1)“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2)“低来寒,高来暖”: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反之为暖流。10.(2016全国卷T36(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解析】腐殖质的多少与有机物的分解有关,而河流泥沙含量与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等有关。内格罗河上游经过大片沼泽地,气温高,湿度大,有大量的有机物被分解,形成大量腐殖质,植被繁茂,地势平坦,河流含沙量较小,又多沼泽,泥沙易沉积。答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