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回声现象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265071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回声现象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3.回声现象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3.回声现象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3.回声现象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回声现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声现象教学设计广州市海珠区赤沙小学 陈莹教学内容: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第23课回声现象。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是驱动页,呈现生活中的山谷的回声现象,从而产生驱动任务是探究回声现象和成因;第二部分是活动1,通过在校园内的不同场所拍手,感受是否有回声现象,引导学生归纳能听到回声的地点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了解产生回声的条件是有反射物,反射物与声源有一定的距离;第三部分是活动2,通过探究使用和不使用木板时,比较听到声音的区别,描述声音发射的过程,发现声音可以被反射;最后在“历史”环节提供北京回音壁,了解古代人民利用声音发射原理建造的建筑物,钦佩古代人民的智慧。教学对象分

2、析: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比较高,但学生平时不会特别留意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学生在二年级语文的课文中学过回声一课,基本知道回声现象及其成因,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声音能反射的原理。教学思路: 光的反射是直观可见的,但声音的反射却是不可见、抽象的,学生是较难理解声音是否会被反射。而回声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可以借助研究回声来认识声音能被反射。根据学生的特点,并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记录探究过程的现象,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同时将教科书的发声材料由效果不明显、难准备的手表改成用橡皮泥包裹的蜂鸣器,蜂鸣器能持续发声,再用橡皮泥包裹能控制其音量,增强实验效果

3、,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回声是一种声音的反射现象。2、通过实验,了解产生回声的条件。3、通过实验,发现声音可以被反射。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回声现象发生的条件、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乐趣。5、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钦佩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声音可以被反射。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了解产生回声的条件。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纸筒、纸板、发声器、记录单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参与1、出示回声动画片片段,问:是谁在和淘淘说话?2、这是什么现象?3、提出小组讨论问题:在校园里,在校园的什么地方听到回声?除了校园,还

4、在哪里听过?思考并推测产生回声的条件是什么?4、引导学生汇报。5、小结:推测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1、判断动画片中的现象是回声现象。2、根据听到回声的地方共同特点推测产生回声的条件。3、汇报产生回声的条件。利用动画片吸引学生兴趣,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归纳产生回声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有依据进行推测的能力。探究1、提出证明推测的探究实验。出示实验器材。2、播放演示视频。3、提出温馨提示:(1)每位组员轮流听,完成后交材料。(2)每位组员分别记录实验现象。(3)讨论并用图画或文字解释。4、引导小组探究。1、清晰探究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2、分小组进行探究。 视频播放演示视频更能让学生清晰明了。

5、用图画可以清楚表达出学生对声音如何传播的想法。解释1、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比较使用纸板和拿走纸板后的实验现象及发现。2、小结: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后形成回声。3、提出:智慧的古代人民还利用声音能被反射的原理建造了著名的回音壁。播放解说视频。1、分小组进行汇报。2、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钦佩之情。 认识著名的回音壁,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迁移1、为什么视力不好的蝙蝠能捕食小昆虫?(根据回声确定位置)2、捕鱼船怎么知道鱼群的位置?1、理解回声定位。2、解释回声定位。 利用学生熟悉的蝙蝠回声定位,更进一步巩固声音反射能产生回声现象。拓展1、设计师想采用一种能吸音的材料建造电影院的墙壁,现在有几种材料,你怎么帮他做实验去选?(此环节根据时间灵活处理。)1、帮设计师设计研究实验。 能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深入研究声音在不同材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教学板书:回声现象记录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