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262717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 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C.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唐制日暮鼓八百

2、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坊市制度已经崩溃,故C正确。街鼓废除不能说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作用问题,故B排除。材料反映宋代坊市制度已经崩溃,不是城市管理更加严格,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2.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

3、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A. 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B. 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C. 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没有突出材料关键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

4、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3.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著名口号。这突出表明A. 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B. 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C.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D.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CD项材料中

5、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名师点睛】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4.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单位: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913年1921年增长量发展速度%年增长率%棉纺业142398428419691.6473.95面粉业88532572372

6、368.0233.50缫丝业16032253650140.555.07卷烟业13816801542121739139.67水泥业285880595308.7726.10火柴业294746452253.7419.22A.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造成民族工业全面萧条B. 鸦片贸易是推动20年代经济的主要动力C. 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D.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继续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 和民国初期的政策等因素是20年代经济的的主要动力;D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 是在1927至1937年间;从

7、表格数据来看,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所以答案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名师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5.1798年,英

8、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主张通过饥饿、限制结婚及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下列有关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着明显区别B. 针对建国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长而提出C. 体现计划经济特点,适应建设客观需要D. 第一时间被采纳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

9、口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寅初“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着明显区别,故A正确,排除。建国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长,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故B正确,排除。“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体现计划经济特点,适应建设客观需要,故C正确,排除。马寅初“新人口论”最初被否定,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口问题6.下表为19721988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年份中国的出口中国的进口197232601975156304198010593755198538653856A.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B. 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

1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C. 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 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1972年至1975年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中国进出口均迅速增长,排除A;80年代美国在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且美对华贸易处于顺差,排除B;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图示可知1972年后中美贸易大幅增长,故C正确;世界格局在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才发生重大变动,排除D。点睛: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表面上看本题考查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还考查了本时期的政治外交及世界格局的变化。要求

1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历史时空观念,注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7.随着罗马国家的扩大和奴隶制的发展,元老院不断地通过决议,裁判官也不断地发布告示、作出判决,这些判决和决议就累积成为罗马法。上述材料表明罗马法A. 内容上侧重国家政治事务的处理B. 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统治者的意志C. 是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D. 由贵族垄断立法权并可随意曲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罗马法律相关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元老院不断地通过决议,裁判官也不断地发布告示、作出判决”、“这些判决和决议就累积成为罗马法”等,材料主旨揭示的罗马法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统治阶

12、级的意志,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罗马法的内容,排除A;C项结论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核心主旨,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相关特征8.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 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B. 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C. 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D. 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依据材料中“进行统治的是

13、人民,而不是法律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可知法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B项的观点是正确的;A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A项;C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故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观点,故排除。9.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B. 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C. 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D. 资本

14、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指的是人文主义对僧侣统治集团的影响,缓和了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的矛盾,与社会上层影响有限,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教改革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主张财富积累,与教会的禁欲思想矛盾,D项错误。所以选C10.18世纪早期英国作家笛福在不列颠岛旅游记中写道,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 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

15、间的分工B. 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C. 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D. 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早期”、“有一个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地区间的分工”,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圈地运动”,排除C;D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B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1.俾斯麦用强权帮助普鲁士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一时许多与他有关的现象出现:因俾斯麦曾拿香肠说法律,故早在统一过程中就有了“俾斯麦香肠”及以此为主题的漫画(如下图);就连统一后颁布的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